奧運冠軍鄧亞萍在這個節目中說,你去幹什麼去了,你去比賽就是去贏,但是你一想贏,肯定輸,因為你會出現“目的性顫抖”,也就是說,你的心裡起變化了,直接影響你打球的動作。所以,在比賽中要專注每一分,自己發球不能失分,對方發球也要得分,只有這樣一分一分積累,才能最後贏。
我就聯想到現在家長是不是有“目的顫抖”?
我們來倒一倒:孩子在嬰幼兒時,我們是不是把孩子健康、快樂作為第一目的,所以我們不焦慮,或者焦慮少一些。等孩子上學了,咱們的想法是不是多了,比如,上個好學校,去個好班,找個好老師,再後來 ,又多了想法,希望孩子考個好大學 ,找個好工作,娶個好媳婦(找個好女婿)等等。隨著我們想法的增多,是不是我們越來越“目的性顫抖”?越來越焦慮?
我們不如定好大目標,把關注點放在幫孩子做好每一天。也就是每天看看孩子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是不是在正軌上。比如,和同學能不能和睦相處?和您聊天時,是不是總說同學的不對,不說自己的錯誤?有沒有認真寫作業的習慣?有沒有預習的習慣?這樣每天幫孩子梳理一下,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天長日久的積累,你的孩子定能如您所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