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眾人期待已久的女排電影《奪冠》正式上映。
《奪冠》講述的是中國女排的故事,這是一部片名便決定了結局的電影。先前的預熱已經讓人期待不已,現在正式上映,更是票房大爆炸,上映半天票房破3000萬。
在首輪上映之後,這部電影的第一波口碑也在社交平臺上翻湧而來。
本以為,這部電影的口碑會好到爆炸,畢竟是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出品,更是由陳可辛導演執導,片中更有鞏俐、黃渤、吳剛等一眾實力派演員。
但看網友的評論卻發現,這部電影的口碑竟然呈現出了奇怪的特點,別的電影是會一邊是好看的評論,一面是不好看的評論,涇渭分明。可《奪冠》卻獲得了“一邊讓人想要玩手機,一邊又要被感動哭”的矛盾評論。
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現在分析一下這部片子吧。
01女排的自傳
這部片子很顯然便是講述了郎平和女排的故事,最讓人驚喜的便是女排成員的參演,由她們飾演影片中的自己,讓觀眾觀影時更有代入感。
鞏俐飾演的“郎平”更是可圈可點,她要飾演的是一位排壇英雄,這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但她做到了。
鞏俐的演技完全將郎平在賽場上的專注、嚴厲還有溫情的轉化,詮釋的很到位,沒有生硬的轉化感,彷彿一切水到渠成。
更重要的是導演並沒有為了表現艱辛感,對郎平角色外形進行醜化,原原本本的呈現了郎平的形象。
相比鞏俐這次的表現,黃渤在影片中便有些遜色,雖然她一口福建話,給了不少觀眾親切感,可似乎他的呈現沒有以往影片的張力,但著部影片給畢竟講述的主角是郎平和女排,自然觀眾也能夠接受。
雖然一切賽場的片段,都足以燃燒每一場觀影者,但很多人也都表示,中國女排的成員演技有待提高,在一些地方,她們的演技似乎撐不起整場畫面,但對於並非專業演員的她們飾演自己已經是最正確的決定了。
02有激情也有不足
很多網友看完影片都是激動的哭著出來的,但也有人表示,自己忍不住想玩手機,但是也忍不住想哭。
《奪冠》這部影片確實將女排十年沉浮刻畫的讓人動容,那些磨難讓人心疼,奪冠的時刻更是給了不少人鼓舞。尤其是當時吳剛飾演的角色在嚴格訓練女排時,說:下意識就是訓練來的,不是一次訓練,而是成千上億次不斷重複地訓練。更是讓人明白現在女排能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平時的努力更是賽場上的幾萬倍。
但觀影時不難發現,影片中有些鏡頭的口型和臺詞完全對不上,甚至在前半段,能夠明顯的感覺到影片的配音感,這讓觀影體驗有些不足。
這部影片以渲染氣氛為基調的,在整部影片中大量的在調動觀眾的情緒,也正因為此,產生了一些副作用,有很多網友表示沒有因為過渡的情緒渲染也導致觀眾情緒的過渡透支,讓很多人後半段已經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了。
很顯然,這影片的第一波口碑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影片確實講述了中國女排的艱辛與輝煌,這部影片也不適合帶著挑刺的眼光去看。
如果,現在你還不了解中國女排,這部電影無疑會成為一部好的紀錄片,告訴你中國女排的姑娘們那種堅決和不放棄的精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