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引言

從經濟角度看為什麼會出現分工?分工的意義和本質是什麼?本文將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

一、分工出現的背景

分工隨著社會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分工的變化發展引起社會的變化發展,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人類社會中,我們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分工是人類勞動的社會存在形式,是人們之間發生聯繫的基點。

分工在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生產生活的基礎,因此,研究分工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性意義。馬克思分工理論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嚴謹性,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探討社會發展的狀況。時代變遷,但馬克思分工理論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科技時代下,分工被賦予新的時代印記,通過探討新時代下的分工形式有利於審視當前社會的發展狀況,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分工和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在對馬克思分工理論進行梳理時不難發現,分工的作用具有雙重性,一方面,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時,揭示資本主義分工給勞動者帶來貧困和疾苦,勞動者以非人的狀態受資本家剝削和壓迫,最終造成的後果是人的發展片面化、貧富差距兩極化、以及勞動者失去自身的主體性。

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分工帶來種種不幸的同時,辯證地看到了分工帶來的積極作用,例如分工的精細化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分工推動社會的發展以及分工推動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

分工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馬克思能夠辯證地看待分工帶來的影響,批判分工帶來的消極影響,肯定分工產生的積極作用。迄今為止,分工的雙重作用一直存在,但分工產生的積極作用已經遠大於分工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分工發展帶來的喜人成效。分工的發展帶動了社會的發展,這些偉大成有目共睹,因此,中國現階段仍需一鼓作氣,繼續向前。研究社會的發展首當其衝要研究分工,梳理研究分工作用的雙重性,解決當下新形式新問題。

社會的發展不斷迎來新的挑戰,充分運用馬克思分工理論分析和解決當下遇到的困難,有助於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為中國向更高級的社會形態邁進創造機會。在發展經濟方面,中國經濟想要快速穩定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合作的形式以及順應世界歷史的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以分工為基礎的合作形式效率更高效果更顯著;參與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國應注重人的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的結合、優化分配製度以及愛護勞動主體。以馬克思分工理論作為科學理論基礎,對於中國建設新時代美好社會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分工的意義

分工作為古老的社會現象之一,一直以來備受學者們的關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等人,最終在馬克思那裡得到了全面昇華與發展。馬克思對分工的論述散落於他的各個著作之中,雖然沒有獨立完整的體系,但分工在他的理論思想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分工現象古老而又新潮,說它新是因為我們處於新的時代,面臨新的境遇,分工也要發生新的變化,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當前,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環境下,人工智能的創新與應用層出不窮,散發著新的社會生命力,新的分工結構應運而生,在人工智能參與分工的情況下,分工結構呈現出嶄新面貌,並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得到升級。

但是,儘管分工不斷優化,但依然帶有舊有的性質,影響著社會的前進與發展。分工是社會生產活動和社會人民生活活動的基礎,所以,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分工的問題。馬克思分工理論站在現實的基礎之上,揭示分工的本質和規律,在理論上還和踐中都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中國現階段所面臨的諸多由分工引發的社會問題,應當充分運用此科學理論進行指導。筆者研究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期望能夠藉助該理論剖析中國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挑戰,為社會經濟、民生的尋找力量。

1.理論意義

馬克思的分工理論貫穿其全部理論體系,雖未能以專著形式對分工進行專門論述,但這並不可否認分工理論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初現是由於馬克思對人的異化現象進行探索,最終發現分工是人出現異化狀態的根源。

因此,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把握,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人的發展理論的關鍵,同時也是理解馬克思全部思想的關鍵。

馬克思分工理論兼具經濟學和哲學雙重意義,它揭示了分工的本質,揭示了分工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工也相應發生變化。如今,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環境下,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引領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新的時代面臨新的境遇,需要新的理論指導其發展,中國分工出現的新特點,需要與馬克思分工理論相結合,激發理論的活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最新的理論指導。

2.實踐意義

分工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分工展開研究實質上是指向社會發展研究,分工在實踐中涉足領域廣泛,因此,研究分工有助於中國推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經濟全球化已經席捲全球,各個國家都涉入全球化浪潮,無一例外,同時也迫使分工呈現新的面貌。

在新的分工環境下,中國急需科學的理論用於指導現實困境,因此,研究馬克思分工理論是現實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可以針對性地解決現實問題。在參與國際分工時,國家之間的競爭實則是科學技術創新競爭,目前,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實力較為薄弱,導致在國際分工中地位較低,馬克思分工理論表明,要想提高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首先要積極發展科學技術。

在當下形勢,積極融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熱潮,充分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國際分工地位,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在國內層面,分工存在差距過大的狀況,分工是指生產資料的分散,從而生產資料的分佈不均勻甚至是差異過大化,都是不合理的分工,不合理的分工模式必然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要重視教育資源、生產資源分配的均衡。

以馬克思分工理論為指導,可以幫助中國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繼續優化分工結構,發揮分工的積極作用,推動社會經濟和民生髮展。三、研究綜述馬克思分工理論在經濟學和哲學領域都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因此,國內外學者對分工理論的研究熱情不減,陸陸續續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獻,筆者通過閱讀有關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成果,認為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狀況大致如下:

1.大陸研究綜述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研究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熱情只增不減,為分工理論的研究紛紛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分工理論的研究文獻數量和質量呈上漲趨勢,研究成果豐富。直至今天已經積累了較多有意義並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學者們主要從以下方面展開對分工理論的研究:

2.分工的本質

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學者們表示,在研究分工理論之前首先要挖掘和明確分工的本質,這是必要前提,也是絕對不能疏忽的部分,若本質理不清,對於理論的認識就會存在差異。因此,有大批學者對分工的本質進行了探究,但是分歧較大,並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秦慶武在《生產力運動形式的靜態考察與動態考察》一文中表達了自己對分工本質的看法,文中表明在生產力運動形式的動態考察中,分工實質上應該是屬於生產力運動的一種基本形式,這也就是說,分工在本質上它不能簡單地歸為生產力範圍,而且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生產關係範圍,而是一個連接作用,它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連接起來,是一切生產的基本形式。

在之後的文獻中,他繼續深入研究分工的本質這一問題,並在《論分工的本質》一文中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分工的本質在於:“分工也就是生產的基本形式,即生產力運動的形式”。魯品越在《生產關係理論的當代重構》中有不一樣的看法,若分工只是勞動者之間的一種純粹勞作關係,分工裡不參雜各個人的利益追求,那麼,這樣分工在本質上只屬於生產力範疇。魯品越從一個較新穎的角度表達了自己對分工本質的看法,他是通過抽掉利益追求這一複雜關係,從最純粹的分工中去探討分工的本質,但是,分工本就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開,因此,是不能夠脫離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來進行討論。

楊琪和吳練達在《分工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一文中則認為分工只是具有生產關係的屬性,而非屬於生產力範疇,也不能界定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中介。張愛華和鄧小偉在《馬克思分工與人的發展思想的邏輯軌跡探微》中認為分工不僅僅只具有生產力屬性,同時也兼具生產關係屬性,即分工具有二重性,之所以說分工具有生產力屬性,是因為分工包含了勞動工具的分配方式和勞動者之間的協作方式;

之所以說分工具有生產關係屬性,是因為分工包含了人和工具之間的關係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趙家祥對於分工本質的研究是從分析分工的社會作用切入,其《從分工的社會作用揭示分工的本質》一文充分表達了他對分工本質的看法,他認為分工是人類社會縱橫向發展的樞紐,連接著各領域、各層次,所以,分工並不屬於生產力範疇或者生產關係範疇或兼具二重性,而是作為社會運籌性因素存在。

3
最新評論
  • 為了抗癌,男子堅持吃下為狗驅蟲的“芬苯達唑”,後來如何了?
  • 再見姆巴佩!曝可單方面解約,1月份離隊,巴黎站隊梅西+內馬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