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芝芝打來電話,約我一起去看臥病在家的朋友小迪。
小迪右腿小腿骨折,我們開始都以為她是下雪天出門滑倒的,但小迪苦笑著告訴我們,她是在家摔傷的。
不過用小迪自己的話來說,摔傷了腿也算是因禍得福,終於趕走了小姑子的孩子。
說起小迪的遭遇,就連芝芝也連連嘆氣,芝芝不過是遇見一個喜歡伸手要東西,總是來蹭住的小姑子,而小迪家裡的情況比芝芝複雜得多。
小迪和丈夫都是城市戶口,但他們結婚時,婆家住的還是老房子,公公已經去世,婆婆手裡的錢也不多,他們的新房是小迪父母出的首付,兩人一起還貸。
小迪還有一個小姑子,比丈夫小三歲,但因為結婚早,已經有了孩子,她在商場上班,孩子由小迪的婆婆幫忙帶著。
後來,小迪懷孕期間,婆家的老房子拆遷,小姑子與自己的公婆同住,房子又小,因此一家人商量著讓小迪的婆婆跟著兒子住,等小迪肚子大了也能照顧一下。
就這樣,婆婆搬進了三室一廳的新房子裡,問題也從此開始了。
婆婆搬來了,但還帶著小姑子的兒子,小姑子因為孩子在孃家,時不時就會過來,有時候時間晚了就住在這邊。
於是,原本小迪和丈夫單獨居住的房子,又多了婆婆、小姑子和外甥,孩子吵鬧,淘氣,小姑子來住的時候習慣晚睡,這些都讓小迪很不適應,但她總想著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婆婆又不可能一直住在這裡。
等到小迪生下女兒,情況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婆婆帶著外孫住一個房間,小迪夫妻自己帶女兒,另外的房間是給小姑子來住的。
當小迪像每個新手媽媽一樣手忙腳亂照顧女兒時,還要防備著淘氣的外甥搗亂。
小迪和丈夫抱怨過,商量過,可是婆婆沒有地方可去,小姑子的公婆身體不好沒辦法帶孩子,想著家和萬事興,小迪最終還是忍下了。
當初聽著芝芝講述自己換了密碼鎖,讓小姑子吃了閉門羹的“壯舉”,小迪特別羨慕,芝芝離婚時,小迪也覺得很佩服。但她覺得自己的婆婆是不得已,小姑子也是沒辦法,因此很難開口和丈夫說不讓小姑子的孩子住在家裡。
那時候我們都問小迪,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小迪說,婆婆的老房子拆遷會給一筆拆遷款,再加上之前的積蓄應該也夠買個小一些的房子,小姑子的孩子快上學了,可以買靠近學校的,如果不夠,到時候她和丈夫再添一些,也是盡了孝心。
不過這一切都是小迪的想象,她的想象很美好,事實卻讓她狠狠地失望了。
拆遷款拿到之後,婆婆直接存了起來,根本沒有買房子的打算。小迪試探著問過一次,婆婆卻說:“有房子住你買什麼買,我用不著,這錢省著留給你們多好。”
那外甥上學選學校的事呢?小姑子說:“那麼麻煩幹嘛,這附近不是也有學校嗎?回頭我侄女長大了不是也得進這個學校?他當哥哥的還能照顧妹妹。”
後來,小姑子買了房搬出公婆家,聽說買房不夠的錢是用拆遷款補的。
總之,婆婆帶著小姑子的孩子繼續住在小迪家,小姑子來得更頻繁,晚上吵吵嚷嚷,小迪幾次想從臥室出去讓她們小點聲,卻被丈夫勸阻了。
小迪想讓丈夫勸婆婆搬去小姑子家住,婆婆立刻懷疑是小迪容不下自己,哭哭鬧鬧,又找來女兒評理,小迪表示自己覺得家裡兩個孩子太鬧了,而且現在小姑子家也能住,婆婆帶外孫可以去那邊。
小姑子當場不高興地說:“我媽住我哥家怎麼了?我兒子是在這邊住,但生活費我可從來沒差過,連我媽那份也給你了。”
小迪氣得說不出話來,小姑子看似分得清楚,但丈夫之前幫她還了很次信用卡,她卻一個字也不提。在小迪丈夫的調和下,搬走的事最後不了了之,大家還像沒事一樣相處。
可是,對於一知半解的小孩子來說卻不一樣,小姑子的孩子看到後,認為小迪害怕自己的媽媽和姥姥,因此更加頑皮,甚至偶爾會捉弄妹妹。
一次,他拿著新買的玩具寶劍追著走路不穩的妹妹,一下子戳在妹妹臉上,小迪看到後連忙跑過去阻攔,卻踩到地上的一灘水,重重滑倒,摔成骨折。
小迪受傷後,婆婆和小姑子的態度收斂了很多,但小迪還是堅持和丈夫說要讓婆婆搬出去住,如果婆婆想帶外孫子,那就去女兒家住。
最終,婆婆帶著外孫離開了小迪家。
後來聽說,婆婆和親戚抱怨小迪心眼小,容不下小姑子的孩子,但小迪也懶得辯解。
小迪在與婆婆和小姑子的矛盾中一摔致勝,但事情鬧到這樣,也有她自己的責任在其中。
婚姻一開始是兩個人的事,之後才關係到兩人背後的家庭,小迪是家裡的女主人,但婆婆帶著小姑子的孩子來家裡住,小迪卻沒有表示出自己的不滿。
她選擇忍耐,一開始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當婆婆和小姑子認為這樣理所當然時,小迪最終只能委屈自己,忍受婚姻之外的其他人入侵她的家。
夫妻之間尚且會吵架,就算是一家人要相互包容,但人與人之間總有想法看法不一致的時候,覺得對方的行為讓自己感到不適,就要學著說出來,這樣才能既不讓自己太委屈,也讓對方明確知道我們的立場和底線在哪裡。
作為兒媳,面對婆媳、姑嫂關係之間的敏感問題時,不能完全退讓,要嘗試著正確溝通。有些事,不是對方刻意想讓你不開心,而是你們的立場和底線不一樣。
只有溝通過後,我們才能明白問題到底是因為立場不同,還是因為缺少溝通和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小迪摔成骨折成功“趕走”了婆婆和外甥,這其實是很意外的事件,我們每個人都還是要學著更妥善、更積極地處理身邊的家務事,建立更好夫妻關係,更和諧的婆媳關係,才是重點。
推薦一本教我們如何表達的書籍。
不管是婚姻生活,還是職場交際,朋友互動,都離不開表達。能夠勇敢、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才能被人理解。
《做一個會表達的女人》,活動價只要28元,不到一頓飯的價格,讓自己再不受“嘴笨”的委屈。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