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一 2個故事

吃飯時,聽到一段對話:

師兄問:下午還唸經不?

師父說:如果你們覺得想念的話,我就讓人帶你們唸吧。**,下午你帶他們繼續念。

好,另一個師父回。

師兄又說:對啊,本該如此,原來我們都是全天的。

師父說:我經常跟你說,少說話,少說話,你看,今天你又多說了一句話吧。

師兄說:我就問下,哪裡多說了,以前都是全天,你不說明白,別人會有疑惑啊?

師兄不服氣:以前本來就是這樣的啊!我沒亂說啊。

師父強調:我沒說你問的不對,我是說你後面這一句不說就更好了,戒多言,有時候多說一句,對就變成錯了。

……

不禁想起前幾天朋友說,她有個同事情商低,說話尤其難聽,她聽不慣。

自從把“戒多言”三個字放在了心裡,有一天她終於把脫口而出的“回懟”憋回了心裡,那一刻,特有成就感。

二 我們為什麼要“戒多言”?

好處有三:

1 改善關係

我們無時無刻不處於關係之中,有親子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等等。

比如父母往往不看子女出財力物力的多少,而更看重一句溫言軟語。

孩子也一樣,有專家統計得到結論,孩子最討厭父母的第一條,就是“嘮叨”。

父母總以為自己說的是正確的,為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不接受。因為你聽不進,所以我就重複說,說到你聽進去為止。

而事實恰恰相反,你說的越多,他聽得越少,甚至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有很多人標榜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可是你很多的好,都被“刀子嘴”給無情地抹殺了。

戒多言,點到為止,你說的話會更有分量。

2 放過自己

我自己的切身體會:本來情緒還好,但是當孩子某件小事“啟動”了我說話的“開關”,這下好了,越說越激動,越說越生氣,把以往累積的、忍著的樁樁件件都拿出來說上一遍,自己聽了都覺得煩,可就是收不住嘴。

心理學的解釋是,這時候我們只是在滿足自己的“口欲”,而不是真的要說事。

最近我試著在說的同時,腦子裡想這句話:40歲的女性話最多,17歲的孩子話最少;我需要少說話。

我試過,假如在想說的那個當下,延遲30秒,可能有一半的機率不想說了,情緒也會稍稍平復下來。

所以,少說話,也是放過自己,讓自己情緒保持平和的一個重要方法。

3 打造自己的形象

我們在別人眼裡,都會有幾個標籤,誰都想自己給他人留下積極的正向的印象。

如果你總是在公眾場合搶別人的話頭,總是說太多話,一來言多必失,二來別人對你瞭解太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你被別人知曉太多,你一定會錯失良機;三來別人對你的印象標籤,平添“油頭滑腦、心浮氣躁”之類,如果你本不是那樣的人,那得多冤哪。

三 怎樣才是真正的“戒多言”

1、不是憋著不說,是心不說

戒多言,不是任何時候,都憋著忍著不說話,那會憋出“內傷”來。

而是時時刻刻把這3個字放在心裡,三思而後行,尤其是想說負面話語的時候,那3個字用來警醒你、啟示你,少說不說,在心裡真正做到放下、不說。

2、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有人會說,現在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說會錯失良機。是的,不是任何時候都少說,而是要說到點子上,說到關鍵處。

比如領導開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你對此有深入的思考,有成熟的方案,這時候當然要說,而且要多說,有條有理,有理有節,抓住機會,讓領導對你刮目相看。

戒多言,戒的是抱怨、指責,戒的是背後之言,在合適的場合、時間、節點,該說的一定得說。

3、多說別人優點,少挑別人缺點

別人出錯,忍住30秒,看看還想不想說

別人攻擊,忍住30秒,找到話語背後的本質,聽清別人到底想表達什麼,是傷害還是提醒,是他故意為之還是習慣使然,分清情況,看清本質,再作處理。

當你想衝口而出懟別人或者說別人壞話時,你先在心裡問自己一句話:說這句話會死嗎?不會。好,那就不說。

長此以往,你一定會過得更開心,也一定能收穫好人緣,有更多機緣巧合遇到能提攜、幫助你的“貴人”,令你的人生更出彩。

總結:

戒多言,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該多說的時候少說,該少說的時候不說;衝動時不說,理清思路平靜心情再說。

少說話,說對話,讓自己擁有更多好心情。

8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打一下午牌,回到房間抱孩子,發現不對勁,調查監控女子哭到淚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