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季羨林
01曾經有一個開鎖專家,技術精湛、手藝高超,聲稱沒有他打不開的鎖。於是鎮上的人想捉弄一下這位專家,將他關在一個沉入水底的籠子裡,並上了一把鎖,請這位開鎖專家表演"水中逃生"。
專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用盡了所有的開鎖方法,也沒能將鎖開啟。為了不出生命危險,專家不得不認輸,才得以將頭探出水面換一換氣。
看了專家表演的人無不哈哈大笑,原來,那把鎖根本就沒有鎖死,只需輕輕一拉便可以打開了。
有些人讀了這個故事只會淡然一笑,而我們希望你能夠讀出故事背後的深意。
為什麼開鎖專家沒能開啟這把未鎖死的鎖呢?因為他的頭腦裡已經存在著一把更為頑固的鎖,使得他不懂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伊索寓言》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驢子背鹽渡河,在河裡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鹽在水裡溶化了。
當它站起來時,突然感到身體輕鬆了許多。驢子非常高興,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後來又有一次,它揹著棉花過河。想起上次的經歷,它走到河邊的時候,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棉花吸收了水越來越重,可憐的驢子非但沒有再站起來,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房頂上掛一串香蕉,牆壁安裝高壓水噴頭,地上立一架梯子,爬上梯子就可以摘到香蕉。然後,放進五隻猴子。有隻猴子看到香蕉,很機靈地躥上梯子。它剛要抓香蕉,"啪"的一聲,噴頭噴出水,把猴子打了個跟頭,翻滾下來,另外四隻猴子也被淋了個落湯雞。過了一會,又有隻猴子躥上去,水再噴下來,又是一群落湯雞。如此反覆,幾天之後,這五隻猴子老實了,誰都不敢去摘香蕉了。
後來,科學家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拉出去,又放進一隻新猴子。新來的猴子一看有香蕉,也要往上躥,其它四隻猴子一下把它拉下來,摁在地上,臭揍一頓。這猴子捱了打,老實了一會,又想躥,於是又捱打。最後,打老實了,不敢再動了。再之後,科學家又換了只猴子,當然它也要往上躥啊,另外四隻猴子不出意外地也將它打了一頓。幾次之後,這隻猴子也老實了。
如此這般,迴圈往復,不管再換多少新猴子,都是捱揍、老實、不敢動、揍新猴子。甚至後來科學家默默把噴頭關閉撤掉,猴子也沒有再去碰過香蕉了。
人的成長經歷中,會出現許多思維怪圈,它像一道道枷鎖,束縛著我們的手腳,我們不能墮入怪圈,無法自拔,不能囿於限制,停止前進。我們應當修正"香蕉思維",做到"三滿修煉",多想想好事,相信好事一定能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然後全力以赴、百折不撓去做好這些好事,那麼我們一定會無堅不摧,這又何愁大事不成?
異曲同工的案例:生物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鯪魚和鰷魚放進同一個玻璃器皿中,然後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興奮地朝鰷魚進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的一聲撞在了玻璃板上,撞得暈頭轉向。
經過十幾次碰壁後,鯪魚沮喪了。當玻璃板抽去之後,鯪魚對近在眼前的鰷魚卻視若無睹了。即使那肥美的鰷魚一次次地擦著它的唇鰓遊過,鰷魚的尾巴一次次拂掃了它飢餓的身體,鯪魚都沒有進攻的慾望和信心。
我們在工作中也常常陷入思維的枷鎖中,就像一條小魚,在小池塘裡生活久了,視線會變得狹窄,縱使廣闊的海洋就在不遠處,也看不到那片碧藍。我們需要開啟思維的枷鎖,就像小魚要突破池塘的界限一樣,遊向海洋。
在很多時候,限制我們選擇的,不是可選範圍不足,而是我們的思維定式,讓自己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02開啟思維的天窗,你會發現一片更加開闊的視野;掙脫思維的繩索,你會飛得更加高遠。
為了考驗推銷員,經理讓他們向和尚推銷梳子。
第一個人宣傳:“我的梳子質量好,能保護頭髮,還可以按摩。”最後,看到一個頭上長癩的小和尚, 他說:“我的梳子可以抓癢。” 最終, 小和尚買了一把。
第二個人提醒和尚說,香客的頭髮被風吹亂了,是對佛大不敬,聽之任之,就是一種罪過。結果,他賣出了十把梳子,每座佛像前一把。
第三個人來到最大的寺廟裡,跟方丈說:“你想不想增加香火錢?”方丈說:“想。” 方丈接受了這個人的建議,在寺廟最熱鬧的地方貼上告下:捐錢送禮物,什麼禮物?一把功德梳。當然,領到梳子後,在人多的地方梳頭,就能將晦氣梳掉,得到好運氣。得到梳子後,人們紛紛開始梳頭,香客的注意力被梳子成功吸引,捐錢的人越來越多,3000把梳子一售而空。
哈默定律認為,天下沒什麼壞買賣,只有蹩腳的買賣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能做生意。
A公司和B公司都是生產鞋的企業,為了開發更多的市場,兩個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銷售人員。這些銷售人員不辭辛苦,千方百計地蒐集人們對鞋的各種需求資訊,並不斷地把這些資訊反饋給公司。
有一天,A公司聽說在赤道附近有一個海島,島上住著許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裡開拓市場,於是派銷售人員到島上了解情況。很快,B公司也聽說了這件事情,他們唯恐A公司獨佔市場,也在第一時間把銷售人員派到了島上。
兩位銷售人員幾乎同時登上海島,他們發現海島相當閉塞,島上的人與島外沒有來往,他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他們還發現島上的人衣著簡樸,幾乎全是赤腳,只有那些在礁石上採拾海蠣子的人為了避免礁石硌腳,才在腳上綁上海草。
兩位銷售人員一登上海島,立即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他們注視著陌生的客人,議論紛紛。最讓島上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客人腳上穿的鞋子,島上人不知道鞋子為何物,便把它叫做"腳套"。他們從心裡感到納悶:把"腳套"套在腳上,不難受嗎?
A公司的銷售人員看到這種狀況,心裡涼了半截,他想:這裡的人沒有穿鞋的習慣,怎麼可能開闢出鞋的市場?向不穿鞋的人銷售鞋,不等於向盲人銷售畫冊、向聽力不好的人銷售收音機嗎?他二話沒說,立即乘船離開海島,返回了公司。他在寫給公司的報告上說:"那裡沒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開闢出鞋的市場。"
與A公司的銷售人員相反,B公司的銷售人員看到這種狀況時心花怒放,他覺得這裡是極好的市場,因為沒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銷售潛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島上,與島上人交上了朋友。
B公司的銷售人員在島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戶做宣傳,告訴島上人穿鞋的好處,並親自示範,努力改變島上人赤腳的習慣。同時,他還把帶去的樣品送給了部分居民。這些居民穿上鞋後感到鬆軟舒適,走在路上再也不用擔心紮腳了。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們宣傳穿鞋的好處。
這位有心的銷售人員還了解到,島上人由於從來不穿鞋的緣故,與穿鞋人的腳型有一些區別,他還了解了他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然後向公司寫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公司根據報告提供的資訊,製作了一大批適合島上人穿的鞋,這些鞋很快便銷售一空。不久,公司又製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終於在島上開闢了皮鞋市場,狠狠賺了一筆。
同樣面對赤腳的島民,A公司的銷售人員認為沒有市場,B公司的銷售人員認為有大市場,兩種不同的觀點表明了兩人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簡單地看問題,的確會得出第一種結論。但我們讚賞B公司的銷售人員,他有著"藍海"的眼光和思維,能從"不穿鞋"的現實中看到潛在市場,並堅信"不穿鞋"也可以轉化為"愛穿鞋"。
03《莊子·秋水》裡有這麼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與井底之蛙聊海,不要與夏天的蟲子聊冰,因為它們不曾見過海和冰,也沒有經歷過、體驗過,所以即使你講的都是實話,它們也不會相信。這種固執,就是由認知侷限造成的。
越是優秀的人,往往越努力,越謙遜;越是平庸的人,越自以為是,越安於現狀,越習慣為一點小成績而沾沾自喜。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越大,層次差距也就越大。
英國的科學天才貝爾納說:"妨礙人們創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相信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受慣性思維的影響,比如,自以為是,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慢慢地誰都不再給他提意見,再也聽不到真話的同時,只能自己慢慢變得固執和狹隘。
再比如,抱怨,認為自己永遠是一個受害者,發生事情永遠是別人的原因。整天怨天尤人,慢慢的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平時暴露的行為,正是慣性思維所導致,所以,在某些事情上,習慣的力量非常可怕,它會把你帶入死衚衕。我們必須打破慣性思維,突破舊觀念,用創新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並且訓練和提升我們的思維模式。
開闢頭腦中的"藍海",首先應該破除思維定勢對自己的限制,為自己的頭腦開啟一條無障礙通道。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機會看到市場的"藍海",才能縱橫馳騁於"藍海"。
這個世界謊言很多,真理很少,但有一條真理你一定同意:
每個人的今天,都在為昨天買單;而明天的你,也必然為今天買單。
所以,我想奉勸每一個職場人,請你時時刻刻保持對慣性思維的警惕,謹防陷入思維的枷鎖中。真的,不要當有一天"水淹過頂",喘不過氣來了,還想不明白,自己究竟是死在誰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