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兒時遊戲之三——彈弓

小時候,看著大娃拿著彈弓練習瞄準、射物,滿世界的尋鳥、打知了,很是羨慕。

稍大些就跟在電工老魏的大兒保平、劉大夫的小兒小為後邊,學倆哥的樣子自己製作起男孩最愛的耍活兒之一——彈弓了。

最初是尋院子裡高大的槐樹或榆樹,爬上去折砍差不多合適的樹叉。鋸截多餘樹枝,剝除溼滑樹皮,等不及晾乾,在兩個平齊的叉頭上鑿刻出凹槽,拴上早已準備好的皮筋、皮兜,一把雖然粗糙,但可愛的彈弓就弄成了。

那時住十一道巷,老省委的雍村家屬院。院子很大,幾乎橫跨建國路與和平路之間,南邊緊靠城牆,院內又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小院、平房,以及花園、草坪和樹林。這就使彈弓這個夥伴有了用武之地。那樹上的麻雀、房上的瓦松、電杆上的瓷葫蘆及地上的蚯蚓、簸箕蟲,還有不知誰家的貓狗,就成為射擊的物件。

後來覺得木頭作的彈弓實在不美氣,笨拙的不便攜帶,就開始學著用鐵絲撾彈弓架子。先用老虎鉗鉸一截粗硬的鐵絲,由於力氣小往往直接鉸不斷,就用鉗子夾住拿榔頭猛砸兩下,再輕輕一掰便斷了;然後敲直,撾成彈弓架子。而兩隻拴皮筋的耳朵,則要借保平家的尖嘴鉗子才能順利撾成。同時尋得妹妹們綁辮子的塑膠頭繩,纏在彈弓架上即美觀又好拿,常常別在腰間,不時向尋下的目標放上一彈。

這時,彈弓的皮筋已由女娃們跳的那種黑皮筋,換成彈性更大用橡膠手套鉸成或腳踏車用的氣門芯。子彈也由隨意撿的石子,換成用黃土和泥搓成、曬乾的泥丸,有時還會到修車攤踅摸幾顆滾珠。保平哥說鋼彈兒能穿透琉璃只打個小子,就像華清池五間亭窗子上留下子彈打的窟窿一樣。但我沒膽試,害怕打爛人家的玻璃被老師或大人日撅。

為了能夠練就百步穿楊的功夫,我們跑到坑底下的樹林,在土崖下支起磚頭瓦片當靶子。偶爾能找到幾個罐頭瓶,盛滿自來水,每當將水瓶打爆水花四濺,就會贏得小夥伴們的一陣歡呼。

而真正能打下來麻雀、斑鳩就不容易了,記得我沒打下過來一隻,但打下來過一隻笨手笨腳的野鴿子,小為哥如平時弄麻雀一樣,用泥巴裹上烤熟後一群小夥伴給共產了。

上中學後,老師怕傷人和打碎玻璃,不讓同學帶彈弓進學校。不知誰發明了用女生扎帽蓋的圓皮筋,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上,彈射紙子彈的把戲。課間你射我一彈,我偷襲你一下,打中也無多大妨礙,最多嚇人一跳。慢慢地又學會了用鐵絲做紙彈弓槍,很快便流行起來,男生幾乎人手一把。有的忍不住手癢,上課時也偷偷互射,不免失手,打中女生就被告發。

班主任姜老師並沒有簡單地批評或一味地沒收,反講起《左氏春秋傳》中晉靈公奢侈荒誕,從高臺上用彈弓射人,以此取樂,最後被臣子殺死的故事。另外,漢武帝有個寵臣叫韓嫣,這個"挾彈王孫",依仗著權勢和有錢,竟然用黃金做彈丸,沒事上街打鳥,一幫窮孩子跟著去揀。一時長安流傳"苦飢寒,逐彈丸"的童謠。終因飛揚跋扈,得罪了太后被殺身亡。

她還讓同學們瞭解:彈弓作為冷兵器,早於弓箭的產生。《吳越春秋》中說:"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唐代《北堂書鈔》中記載一首原始歌謠《彈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但古時的彈弓與你們玩的樣子差別很大,威力也要大得多;樣式與弓箭基本一樣,只是在弦中裝了個包發射彈丸的皮兜子。甲骨文的"彈"字,就是彈弓準備發射彈丸的形象文字。在古代彈弓不僅是打鳥和娛樂工具,也是軍隊的一種裝備和江湖中俠客鏢師使用的暗器。後來被威力更大的弓箭代替,彈弓兵器的功能就弱化了。

以往只知《西遊記》中二郎神楊戩,除了使用三尖兩刃刀外,出神入化的武器還有"彈打鋋羅雙鳳凰,降服九頭蟲的"彈弓。此外,隋朝大將長孫晟也是玩彈弓的高手,成語"一箭雙鵰"就出自於他。沒想小小的彈弓,還有這麼多的說道。

也並非姜老師教育的原因,班上玩紙彈弓槍的人少了。隨著興趣的轉移,男生們開始玩開更高階的火藥槍了。但對歷史和語文的偏好,卻影響著我的成長,爬開格子——玩起了碼字的遊戲。而現在的彈弓又升級換代,還有了帶瞄準鏡和連發的那種,甚至還有了正式的規則與比賽,但玩彈弓的孩子們似乎比原來少多了。

郝小奇,筆名、 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西安日報社長。高階編輯職稱,現任黃土畫派藝術報執行總編。

9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故事:天門石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