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傳著很多“紅葉題詩”的故事,比喻男女奇緣。傳說,顧況在東都洛陽時,與幾位詩友在苑中游賞,忽然看見從宮中流出的一條小河上飄著一大片梧桐葉,上面有一首宮人題詩:“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第二天,顧況來到河水上游,也在樹葉上題詩一首:“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然後放入河中,順流飄入宮中。過了十幾天,有人在苑中春遊,又撿到一片題詩的樹葉,拿給顧況,上面寫著:“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美乘春取次行。”,紅葉上的題詩,吐露了被禁銦宮人的心聲,本來無情的紅葉成了替宮人傳情並與外界溝通交流的媒介。
唐代類似的傳說故事還有很多,由此還進一步發展出文人與宮女締結良緣的情節,如進士盧渥(一說是進士李茵)在御溝拾到一片紅葉,上有題詩一首:“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後來范陽娶妻,正是偶題此詩的選退宮人;侯繼圖拾得一片紅葉,上有詩一首:“拭翠斂雙域,為鬱心中事。搦管下庭除,書鹹相思字。此字不書石,此字不書紙。書向秋葉上,願逐秋風起。天下負心人,盡解相思死。”後娶任氏為妻,正是紅葉題詩的宮人。
唐代還有一個“徵袍夾詩”的傳說,開元年同,有一批宮人制作的徵袍運往邊疆,有一個士兵在領取的一件短袍中發現了一首詩:“沙場徵成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包重結後生緣。”後來這件事傳到玄宗那裡,就將題詩宮人嫁給了這位幸運的戰士。這些傳說故事都反映了唐人對自由美好幸福姻緣的嚮往。
唐高祖李淵的結髮妻子太穆皇后竇氏,出身非常高高,她的父親竇毅是關隴軍事貴族,母親是北周武帝的親妹襄陽長公主。竇氏出生的時候,長著頭烏黑秀美的長髮,到三歲時就跟身體一樣長,她很聰明,中古社會婦女必讀的《女誠》、《列女傳》等書,她過目不忘。南文帝楊堅篡奪北周政權時,她曾憤憤不平地說,“真後悔我不是男子,不能拯救舅家!”她所說的男家,就是指她舅舅家的北周朝廷。竇毅當即用手掩住她的口。事後他感嘆地說:“我這個女兒才貌雙全,見識不凡,應該給她選擇一個好丈夫。”竇毅選擇女婿的方式很特別。他在家門上畫了兩隻孔雀,給求婚者每人發了兩枝箭,讓他們在百步之外射孔雀的眼睛,事先約定,射中者就將女兒許配給他。慕名前來一試身手的英雄豪傑有幾十人之多,但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去。最後,李淵連發兩箭,舉射中了左、右兩隻孔雀的眼睛,圍觀的人都歡呼了起來。竇毅一看是年輕英武的李淵,非常喜歡,便將女兒嫁給了他。這就是在唐代廣為流傳的一則佳話“ 雀屏中選”。以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得選佳婿。
這個典故說明唐高祖李淵的射術非常高明,也反映了唐代社會的尚武風氣,以至影響到唐初人們的擇偶標準。高祖十九個女兒、太宗二十一個女兒,幾乎全都嫁給了勳貴名臣之家,其中主要是關隴軍事集團家族,還有一些甚至是歸附的少數民族將領,這些人大多尚武好戰,以軍功起家,出將人相。這樣一種社會風氣,自然對民間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唐初名將薛仁貴,雖然是一個出身貧賤的農夫,但卻擁有身的好武藝,他的妻子柳氏慧眼識英雄,嫁給他以後,鼓勵他積極參加太宗發動的征討遼東戰役,結果薛仁貴一戰成名,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唐代名將。
隨著社會的長期穩定,特別是科舉制的發展,社會上逐漸形成崇文重才的風氣。到盛唐時期,人們的擇偶標準也開始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那些兼具文武全才的人成為人們競相選擇的物件。
郭元振是在高宗、武則天當政時期的進士.後來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的儒將。他年輕時選擇配偶的經歷很具有傳奇色彩,據說郭元振長得風度翩翩、儀表堂堂,既有文才,又有武藝,為人豪爽、講義氣。宰相張嘉貞想選他做女婿。郭元振說:“我知道您有五個女兒,不知道長得好不好看。況且婚姻大事,不可倉促行事,應該慢慢考慮才好。“張嘉貞說自己的女兒個個都長得美麗嫻雅,他建議讓五個女兒站在幔帳後面,每人手裡各拉著絲紅線, 再讓郭元振去拉其中的一根,選中誰就娶誰。郭元振高興地接受了建議,結果選中了三女兒,果然長得非常漂亮。一條紅線連著兩人便成為夫妻,這就是“牽紅線”詞的來源。 後來出現的“月下老牽紅繩"的故事 ,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可能也是受到這個傳說的啟發。
天寶年間(742- 756 年),權臣李林甫為女兒選婿,也別有一番情趣。據說李林甫有六個女兒,長得都很漂亮。那些出身於權貴豪門家族的公子哥兒,紛紛上門說媒提親,都遭到了拒絕。李林甫就在客廳牆壁上鑿開了一個橫窗,蒙上一層絳紗,平時就讓女兒們在紗窗後面遊戲。每當有貴族子弟來拜見他時,李林甫就讓女兒們透過窗戶自己選擇中意的人嫁給他。
在傳統社會里,婚姻主要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確定的,兒女們一般沒有自由擇偶的權利。而在唐代以奸臣形象聞名的李林甫卻在女兒的婚姻問題上表現得這樣開明,讓她們自己選擇意中人,這倒是一件很值得後人稱道的事情。當然這樣一種選擇,肯定是透過談吐、氣質、舉止等所表現出來的才華決定的。
唐後期文學家李翱也很尊重女兒的選擇。李翱在江淮做官時,有一個叫盧儲的舉子到他家行卷,李翱以禮相待。送客之時,他將舉子的文卷隨手放在文案上。他的大女兒剛剛十五歲,閒暇無事,到客廳見到文卷,翻閱幾篇,深為讚歎,對僕人說:“這個人一定會中狀元。”李翱聽說這件事,很詫異,細讀詩文,很佩服女兒的眼力,便把女兒許配給盧儲。來年,盧儲果然獨佔鰲頭,在吏部選官之後,便去迎娶嬌妻。真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最大的兩件幸福事都讓他一個人趕上了。難怪他興奮地作詩一首:“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催妝詩》)。許多家庭在擇偶時,還把功名才華當成先決條件。京城長安每年新科進士放榜之後,都要舉行曲江宴會。在此期間,進士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也成為權勢人家爭相擇婿的大好時機。到宴會這天,有權有勢的人家都會傾城出動,跑到這裡來盡情地挑選,有被選中為女媚的,立即就有十八九輛裝飾豪華的車馬,蜂擁而去。
除了才華之外,長相在擇偶時也很重要。晚唐才子羅隱經常向宰相鄭畋行卷,鄭畋的小女兒也精通文學,經常在父親面前吟誦羅隱的詩,表示仰慕他的才華。一次,羅隱又登門來訪,鄭畋就讓女兒隔著紗簾看看自己心中的偶像。她見羅隱長得很醜,又很迂腐,完全不是她心目中想象的模樣,從此就再也不讀羅隱的詩歌了。
有時候,財產也很重要。有一個才子叫李郢(ying),詩寫得很有名,是尚書鄭顥的門生。他在杭州時,聽說鄰居家有個女兒長得很漂亮,就去求婚,但恰遇他人也來求婚,女方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就說:“你們誰先準備得一百萬錢, 就將女兒嫁給誰。”結果兩家同時帶著錢來上門。女方家還是確定不了該選擇誰,就又說:“請你們各自賦詩一首,看看誰寫得好,就嫁給誰。”最終李郢勝出。他在抱得美人歸後,連功名利祿都看得很淡,不再積極奔走,最後只做到一個員外郎的小官。但是他們夫妻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次,他遇到一個當官的朋友,邀他同去。他卻一心只想著趕快回家,為愛妻過生日。朋友不放他走,讓他寫一首詩寄回家。李郢就寫了一首《寄內詩)說:“謝家生日好風煙,柳暖花春二月天。金鳳對翹雙翡翠,蜀琴新上七絲絃。鴛鴦交頸期千歲,琴瑟諧和願百年。應恨客程歸未得,綠窗紅淚冷涓涓。”李郢可真是個有情有義的書生。唐代由於傳統禮法觀念比較淡薄,女性社會地位較高,貞節觀念的束縛較輕,所以唐人在婚姻選擇上呈現出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