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我是裡的長子長孫,長得胖乎乎的,很討人喜歡,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寵愛。我二叔在外地讀書,那時他已有了比我稍大的兒子建國,可是每當放假回家,他總是把自己的兒子冷落在一邊,願意抱著我玩,為此,惹得二嬸很不高興。當然,我也有捱打的情況。一天,我在街上玩耍,不小心被石頭絆倒,沒有受傷,可是我趴在地上一直哭喊,要等大人去把我扶起來。這時,我爺爺看到了,知道我在撒嬌,他走上前喊我自己起來,我卻仍趴在地上不肯起來。他便舉起手來朝我屁股上打了兩巴掌。我趕緊爬起來跑回了家,從此再不敢撒嬌了。爺爺對我們管教很嚴,他說,對小孩不能太嬌慣,太嬌慣會滋長出毛病來。

1942年秋天,日寇對我膠東進行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我家所在的郭城是個大村鎮,日本鬼子進行掃蕩不會漏過,為了安全起見,母親抱著我去了孃家劉家莊村,可是這小村也未能倖免。一天,傳來訊息,日本鬼子正向劉家莊包圍過來。人們不敢留在村子裡,紛紛逃到山裡躲藏。那時正值深秋,所有的莊稼都已收穫。母親和舅媽抱著我跑到山裡,看到山上沒有了青紗帳,到處光禿禿的,找不到藏身的地方,非常著急。危急時刻,她們看到一叢叢收穫後的玉米秸立在地邊尚可藏身,便選擇了一個離道路較遠的玉米叢鑽進去躲藏起來。不一會兒有一箇中年婦女扒開玉米叢問:“你們行行好,讓我進去好嗎?”媽媽答應了她的請求。她進去不大一會兒,就隱隱約約聽見馬蹄聲和鬼子咿哩哇啦的喊叫聲。媽媽叮囑我不要出聲,別讓鬼子聽見。那時我三歲,已經懂事了,咳嗽時用小手捂住嘴巴。過了約半小時,外面平靜了,我們知道鬼子過去了,就從玉米叢中出來,眼前的情景讓我們大吃一驚,周圍的玉米叢全被燒燬了,唯獨我們藏身那個玉米叢孤零零的立在那裡,真是萬幸。那位中年婦女感激地說“我們是託這個小孩的福,這孩子臉方耳大,真是福相,我們是沾了他的光。”媽媽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兒子,心裡美滋滋的。

我小時候家裡有個三老爺,他身材魁梧,和藹慈祥,三老奶奶已去世,三個姑娘已出嫁,大女兒嫁到姜家村,二女兒嫁到山東村,三女兒嫁到母仙村(後改名為晶泉村)。他孤身一人,由我家贍養他。他很喜歡我,每天領著我到處玩耍。我家屋後有條小河,清澈的河水由東向西流淌。每到夏天,岸邊柳樹成蔭,蟬鳴鳥啼。在這時節,老三爺便領著我或到河裡洗澡消夏,或去打鳥捕蟬。每到冬天,河面上結了冰,小朋友就在冰上打陀螺。三老爺也給我製作一個陀螺讓我玩。可是我不滿足僅有一個陀螺,玩幾天後便把這個陀螺藏在木匣子裡,慌稱已把陀螺丟失了,讓三老爺再給我做一個。他信以為真,馬上給我再做一個。我故伎重演,一個冬季過去,我的小木匣子裡就放進了四個陀螺。有幾年,我家開設繅絲作坊,把桑蠶繭放到大鐵鍋裡蒸煮抽絲,桑繭脫絲後便掉出了蠶蛹,煮熟的蠶蛹吃起來很香。我經常提著小籃子讓三老爺領著我到繅絲作坊去要蠶蛹,拿回家讓媽媽煮給我吃。

我小時候對捕魚很有興趣,每年夏天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到河裡捕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自然環境沒有受到人類的破壞,氣候正常,每年夏季總會下幾場大雨。每次下大雨,洪水溢位河床,波濤滾滾咆哮而下,河面上漂浮著雜草、瓜果、樹木等物,一些膽大的男人抓住時機在河邊用工具打撈,我們小孩子則站在遠處觀看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兩天過後,河水消漲,水波郎朗跳躍,水的顏色由黃褐變淺灰,這時是捕魚的最好時機。我們捕魚採用盆捕和網捕兩種方法。盆捕比較簡單,一個人就能操作。其方法是找一個面盆,用白布將盆口矇住紮緊,再在布的中間剪開一道長約10釐米的口子,將提前準備好的餌料放進盆裡。餌料是用麥麩加羊油炒制而成,聞起來很香。準備就緒後,就到河裡找一處有小波浪的地方,挖一個比盆稍大的沙坑,將盆放進去,盆面與河底持平,盆周圍用沙子掩埋好即可,然後就坐在河邊靜候。流水將餌料的香味傳遞到下游,魚兒聞到香味後就爭先恐後游到盆口處,它經不住香味兒的誘惑,就從盆口處鑽進盆裡吞食餌料,中了我們設的圈套。幾分鐘後,我們就輕輕走到盆邊迅速用手將盆口捂住,把面盆捧到河邊,解開蒙布,取出魚兒,多時,一盆就能捕到七八條魚,魚不大,身長8—12釐米不等。用網捕魚需要製作網具,先選一幅3米長2米寬的網扣,在2米邊各綁一根約2.5米長的木棒,在3米底邊栓上一條鐵索鏈,這樣使網底能夠沉到河底。捕魚需要五人合作,兩人手握木柄把網張開傾斜著,將有鐵鏈的一邊沉到河底,另兩人手持木棍在漁網左右兩側的前方向水中連擊三下,把魚向網裡趕,接著持網柄的人迅速把魚網抬出水面,這時入網的魚就在網中蹦跳。站在漁網後面的人就要趕緊用瓢把魚舀進魚籃裡。兩種捕魚方法比較,網捕動,盆捕靜,網捕需要五個人動作協調,大家呼喊著,跳躍著,非常熱鬧。捕魚結束後,五人均分戰果,各自把魚帶回家,除去魚內臟,在油鍋裡煎熟,吃起來鮮嫩噴香。

按照傳統習俗,春節之後人們都要出門(走親戚)拜年。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生活在貧困中,出門帶的禮品大多是在柳編小籃子裡放進幾個餑餑,外加一斤桃酥。大人領著孩子走村穿巷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從正月初二到十六要把所有親戚家走遍。中午飯一般是吃麵條,午後不久便要告辭。這時,親戚家不能把禮品全部收下,而只能調換一兩個餑餑,那包桃酥是絕對不能留下的,因為每家春節前只買一、二斤桃酥用作“出門”,如果被留下了,再到另一家去就沒有桃酥帶了。那年代 ,我父親、二叔、四叔、姐姐、堂兄都在外地,我雖然僅有十二、三歲,可是兩個弟弟尚年幼,我是家裡唯一的“男子漢”,所以出門的任務自然就落在我的身上。我家的親戚多,舅老爺、舅舅、姑奶奶、姑姑等八九家,一天不間斷每家不漏的話也要排到初十。

每年正月初二、三,我總要先去山東村舅舅家,郭城距山東村僅3華里,且道路平坦,步行一會兒就到了。舅舅是我父親的前妻之兄,雖非親舅舅,可是比親舅舅還要親。不知什麼原因,大舅特別喜歡我,我到舅舅家裡,他非常熱情地招待我,中午吃麵條,有時晚上還特意包餃子,讓我吃了餃子再回家,臨別時還要給我三、五元壓歲錢,這錢數目雖然不算多,可那時在我這個孩童心裡卻是一筆大收入,我心裡當然美滋滋的。

5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故事:書生收留軍漢當馬伕,軍漢報恩,將他從遇難名單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