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裡是農村的,從父母那輩兒到城裡討生活,平時也經常回老家探望還健在的親戚們。老舅家對門有一兒一女,閨女比兒子年長一點,小時候回到老家也這位大姐姐也經常帶著我們一起玩。後來我還跟著父母參加了她的回門慶典,喧鬧的場面,掩蓋不了她臉上洋溢著的幸福。我想她未來一定會過得很好。
今年又隨著父母回去了一趟,卻聽見她家裡爭吵的聲音。
“他整天遊手好閒,憑什麼把我的房給他?那我們住哪?”這是那位大姐姐的聲音。
“姑爺家裡不是還有一套嗎?你們住那邊不就行了!”老舅對門的大媽這樣說。
“你也說了是你姑爺家的,那是人家老兩口的房子。”這位大姐姐的聲音有點哽咽。
“你就這一個弟弟,你就不能幫他一把嗎?”
“這麼多年,我給家裡補貼了多少,全讓他揮霍了。你們有一點為我考慮過嗎?”
這個時候,應該是大叔說的話:“他是兒子,你是閨女,你能和他比嗎?”
這樣的場景其實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聽老舅說,他家把兒子看成寶,卻把閨女當成草。閨女雖說嫁得還說得過去,但架不住這兩口子的“剝削”,夫家早就對此有意見了。這個姑娘可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孃家、夫家兩頭受氣。
說到底,都是孃家人重男輕女造成的。
重男輕女的現象的存在,其實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現象。根據一些學者研究和資料顯示,在農耕民族中,重男輕女的現象會比較明顯,而在一些遊牧民族或者是那些商業民族,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則要相對比較少。
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農耕民族中,男子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佔據了很大的作用,而女子的在生產勞動中所起到的作用則相對比較小。而在商業和遊牧民族中,男女之間起到的作用其實差距不是很大,所以重男輕女的現象就比較少了。
尤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封建社會建立之後,嫡長子被確立為繼承者,這就進一步加強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觀念。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三從四德等等,都是人們“重男輕女”觀念的一種外在表現。
我還聽過這樣的一句話“瓦罐和麵不抵盆兒,養活閨女是人家的人兒”,在一些老人家的眼中,女兒是替別人家養的,兒子才是自己的依靠。老人們常說“養兒防老”,但很少有人說是“養女防老”的。
要想扭轉這種傳統觀念,最終要的其實還是要完善我們的養老機制,讓一些老人,不必在老了之後,事事依賴子女,尤其是兒子;其次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的人,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其實是越淡薄的!
你身邊有“重男輕女”的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