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走後門”是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熟語,一般指的是透過托熟人、拉關係等不正當手段,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私下獲取某種利益。 由於這些人的活動不是透過正常渠道獲得,而是從不夠堂而皇之或不願意被人看見的渠道取得的,故人們形象地稱之為“走後門”。

關於“走後門”的來歷有一褒一貶兩種傳說:

貶義的說法。傳說在宋朝年代,宰相蔡京獨霸朝綱,他不但貪贓枉法,而且妒才嫉能,排除異己和貶謫先帝的舊官員,引起了人們的憤慨和不滿。有一年的元宵節,在京的藝人們自動組織起來,在街頭自編自演了一出名叫《走後門》的戲劇。這齣戲大致是這樣的:

有一天,某縣縣官正在升堂辦案,忽有一個年過五旬的老和尚,要求離縣到外地去雲遊。知縣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間發給的,就無名火起,不但不準其要求,還下令收繳度牒,不准他再當和尚。趕走這個老和尚後,接著又進來一道士,他要求縣太爺捐資修建寺廟。知縣一查,這個道士又是先帝期間出家的。縣太爺不但不捐資,反而下令要道士還俗。

正在這時候,知縣的親信師爺走上前,在知縣耳邊悄悄說:“太老爺,黃員外為了報答太老爺上次替他辦事的恩德,現特奉送銀子一千兩。可是這些銀子全是先帝年間鑄造的,那怎麼辦好呢?”知縣一聽見有白花花的銀子送上門,哪能讓他跑了,於是他稍作沉思就計上心來。他細聲地對師爺說:“先用箱子裝好,不要從正門進來,以免被人看見,要從後門悄悄抬進來。”人們看了這出《走後門》的戲後,盡皆鼓掌贊好。自此之後,“走後門” 一語就這樣流傳下來。

褒義的說法。包公上任開封府尹後,很久沒有百姓來告狀。後來,他偶然發現其原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還要索要賄賂才讓人進門,這就是所謂“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公處罰了守門官吏,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包拯決定打開後門,讓百姓隨意出入告狀。由此衍生了“走後門”之說。

4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二)拿什麼來好好愛你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