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旦,我正在480公里之外的地方參加同學婚禮。上午十點多,我和小勳在酒店房間,拿著新娘的鞋子到處張望,想著要藏在一個什麼隱秘的地方呢?
我立即給我媽媽打電話,說怎麼沒告訴我。我媽媽講,因為我正在參加婚禮,準備等婚禮結束後和我說的。
掛了電話後,藏鞋子也沒什麼心思了,和我老公商量後,決定還是自己開車回去吧。
於是,元旦的第二天,2021年1月2日,我們開車十個半小時,終於到家了。回家後,家裡已經搭好了做喪事的道場,我以為我看到的場景會是:
眾人無精打采、眼泛淚光,然後拉著我的手說:你回來了。
可是,沒想到,我看到的是這樣的:
幾個姑媽和表兄弟姐妹坐在房間邊烤火邊聊天,旁邊凳子上還放著一大堆零食,看到我後,笑著接過我手裡的東西,說“快給爺爺磕個頭,然後趕緊吃飯,餓壞了吧。”
他們的表情看不出悲傷,就和往常一樣,聊著家常。
房間裡熱鬧非凡、溫暖無比,我爺爺的靈柩擺在大堂,前面放著遺像和點燃的香燭,在穿堂的寒風中搖曳,顯得格外孤寂。
我回想起了上次我媽媽上次和我說過的一些事:
“你爺爺一晚上要起床十幾次,每次都說要上廁所,但每次一起來又不上了”
“你爺爺天天在家罵罵咧咧,一會說我們嫌棄他,一會說要去自殺,不給我們添煩惱”
“你爺爺只認識你奶奶和兩個兒子,總是把你姑媽喊做服務員,你爺爺每天不是嫌菜不好吃,就是罵服務員服務不好”
“你爸爸和姑媽最近都有點血壓升高,陪著你爺爺整晚整晚不能睡覺”
我爺爺是有老年痴呆,並且情況愈發嚴重,很少有清醒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只認識我奶奶和我爸爸、大伯。
但是我知道我姑媽她們也一直在盡心盡責地照顧他,絕對沒有嫌棄的意思,她們都說:累一點沒關係,只要父母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我在想,是因為我爺爺生前的百般折騰,讓他們覺得解脫了,所以才不難過嗎?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天剛亮我就被一陣哭聲吵醒了。起床一看,我姑媽坐在我奶奶房間,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在那裡細數著我爺爺還沒有實現的願望,比如:去看一眼外孫買的新房子、再去看一次毛主席的家鄉、去天安門廣場……
我姑媽說,其實是可以幫他實現的,可總是覺得他老年痴呆太嚴重,就沒放在心上。
我又想起了,暑假從家裡走的那天早上,我正在和奶奶道別,他突然和我說:你回家還是坐高鐵,要經過南京吧?唉,什麼都好,就是嫁得太遠了。
我在家整整20天,他都不認識我,走的那天早上突然認識了,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我爺爺。
想到這我的眼淚也落下來,就著我姑媽的哭聲,一起消散在充滿悲傷的空氣裡。
哭過之後,大家的情緒緩一緩,開始吃早飯。吃早飯時,我姑媽們又開始談天說地拉家常,還大聲說“老死老死,風流孝子,大家都不要傷心啊”。說這話的人和早上那個哭得泣不成聲的人彷彿不是同一個。
到了傍晚的時候,要把用紙紮的紙房子燒給我爺爺,房子裡還放著我爺爺生前的兩張獎狀,一個是“老年工作先進者”,另一個是“優秀黨員”。
房子燒的時候,我姑媽們又開始哭起來,我表姐勸她不要總是哭,要自己保證身體。我姑媽說,自己爸爸死了,馬上要去燒成灰了,怎麼可能不哭,我下次回來就再也沒有爸爸了。
我好像突然明白了,為什麼大家一會難過無比一會又談笑風生。理智上,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乃常事,並且我爺爺福氣好,去世時一大家子人都在,也沒受什麼苦。但情感上,還是會接受不了,因為父母真的只有一個,失去了就永遠都沒有了。
即使我爺爺脾氣稍有暴躁,也頗為折騰,但相比較於“永遠失去”而言,“折騰”倒也算不了什麼了。
參加完我爺爺的葬禮回家後,正好之前買的書收到了,書的內容和當時的心境很是相似。
格蕾絲·勒博和芭芭拉·凱恩合著的書《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兩位作者都是有著超過30年資歷的臨床社工師。她們二人在美國創立了一個全國性的看護網站,旨在協助個別家屬關懷和照顧家中長者,並解決親人散居各地帶來的種種問題。
看書名就知道,裡面介紹了各種各樣難相處的父母,並且裡面的故事都是真實案例。我看完書之後,不禁在想,原來大部分老人都一樣,老了之後性格會大變,要麼變得更依賴子女,要麼變得更想控制子女。
書中介紹了依賴性父母、控制型、潑冷水型父母、自戀型父母、自毀型父母、恐懼型父母,這六種難相處的父母。
控制型父母:每天必須和我聯絡;必須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
潑冷水型父母:這有什麼值得說的,你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我說的都對,不需要你和我講大道理。
自戀型父母: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很少在乎會對他人造成影響;死要面子活受罪。
自毀型父母:有糖尿病、高血壓又怎麼樣,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天天忌嘴都沒有快樂了,我情願少活兩年。
恐懼型父母:總是對我各種擔心,稍微感冒就要我請假,一點小事在她眼裡好像是天要塌下來的大事一樣。
我細細對照了一下這幾類父母,我爺爺雖然老年痴呆嚴重,也不認識幾個身邊人,但按照他平時的狀況,應該可以劃分到“依賴型父母”這一類。
從他一晚上十幾次喊人扶他起夜就可以看出來,白天的時候,我講得最多的話就是“婆婆子呢?”,我爸爸講,你怎麼幾分鐘看不到就喊,又不會走遠。
作者在《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中說依賴型父母之所以會變得依賴,是因為他們渴望得到關注,也更因為心理恐懼,害怕被拋棄、被嫌棄。所以他們變成了一個老小孩,一個希望得到安全感的老小孩。
書中還針對以上6種難相處的父母,寫了相對的應對策略:
·依賴型父母: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為自己爭取喘口氣的空間
·控制型父母:讓自己脫離受害者的角色,若父母有自省能力,不妨試著和他們講道理
·潑冷水型父母:同理父母的處境,面對什麼都不滿意的父母,先彆著急動怒
·自毀型父母:善用醫療資源,陪伴父母擊退抑鬱心魔,別獨自承擔,你也需要別人的幫助
·自戀型父母:降低對自我中心父母的期待,不必逃避,也無須放棄
·恐懼型父母:放下對抗,瞭解父母的恐懼從何而來,成年子女無需揹負對父母的愧疚感
你看,再難相處的父母,只要稍微花點心思,用點技巧,就可以輕鬆搞定。想要和老年後的父母關係融洽,也許可以從“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套路父母”開始。
最後,說一個很小的事,我爺爺葬禮結束後第二天,我們準備返程。我媽媽和我說,你爺爺去世前幾天突然變清醒了,拉著你爸爸去銀行把錢取出來,說要準備發子孫錢。又交代了很多殯葬事宜,請些什麼客人之類的。最後還說,要我們把他搬到廁所去,他不想死在房間,害怕把房間糟蹋了,搬到廁所,明年重新裝修一下廁所就可以。
整個葬禮期間,我其實哭得不多,但這段話讓我眼淚一下就出來了。
你說,再難相處的父母,其實臨了臨了還是想著子女的,不是嗎?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奮鬥了一輩子,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好好地把子女養大了,撐起了整個家。
我們不能因為他們老了、性格變了,就開始嫌棄他們難相處,對吧。
就像《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一書中說的那樣:我們做子女的,需要做的是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是互相厭棄和傷害。
爺爺的葬禮辦得很熱鬧,他在天堂一定會覺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