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擀麵杖,硬生生鋸掉了一截,太長。”
老母親說了無數遍的話題,我們每次都假裝是第一次聽。
“那是恁姥姥過去在老家時用的,鋸掉了一尺多。”老母親比劃著。
我家的擀麵杖現在也比一般人家的長許多,有一米多的樣子吧,加上鋸掉的那一段,原來應該有一米五左右。
“那時候,恁姥姥每天吃罷早晨飯就開始和麵擀麵條,要趕在中午下地的人回來之前將三十多口人吃的麵條擀出來,不耽誤他們吃飯,要擀好幾大塊面。”
老母親有個突出的本事,講起過去的事兒不用打稿,每次說幾乎一個字都不會錯。
“恁姥姥擀的麵條誰都比不了,切得比現在機器壓的都勻,筋道好吃,誰都喜歡吃。”
老母親的話,一點也不誇張。
姥姥在世的時候,我們兄妹五個最有口福,家裡經濟雖說不算寬裕,但是由於姥姥會調配,精心調劑做出的飯菜總是讓鄰居們羨慕的不得了。
隔三差五的“改善生活”,滷麵、煎餅、菜蟒,偶爾還會因為“煉油”炸菜角炸丸子炸油饗,總是引得鄰居家的孩子饞到流口水。
“姥姥,俺家跟恁家收入差不多,人口差不多,恁家咋經常改善生活,俺家別說改善生活了,吃飽都勉強。”鄰居家的三妞的話很有代表性。
她的問題其實很好解答。最主要的就是我的姥姥的勤儉持家,會過日子,會調劑調配。還有,就是我們家裡有著和睦、謙讓、互相關心的好家風。
一個細節,最能說明問題。那時,家裡吃飯,最好的菜,總是剩的最多,因為大家誰都不會過多的把筷子伸向裝著“好菜”的盤子,都覺得應該然後家裡其他人多吃一些。
家裡的石榴樹被果實壓的走路都得側身彎腰才能過去,可家裡的孩子誰也不會在果實沒有集中採摘之前先摘個石榴打打牙祭,連這種意識都沒有。
也不記得大人有意識教育過這方面的行為,一切就是這麼理所當然,現在想來,應該是長輩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影響的結果吧。
最喜歡姥姥做的番茄雞蛋麵。
姥姥親手擀的麵條,除了姥姥誰也做不出來的西紅柿雞蛋打滷,配上幾片荊芥葉子,那個地道,一碗麵邊走邊拌邊往嘴裡送,往往從廚房到飯桌不足十來步的距離,一碗麵已經見底,又要回去撈第二碗麵。
姥姥做的醬麵條,在姥姥逝去之後再也沒有吃到過了,準確講是連見也沒有見過。
豆腐切片提前用油煎好,蔥花爆香添水燒開,面擀的稍微軟一些寬湯煮好,加入豆醬生抽,扔進去一把洗好的菠菜青菜,或是切碎的芹菜粒再放入提前煎好的豆腐,起鍋前再點入少許香油,一把香菜那個味道,人間一絕。
姥姥給我們做過的麵條品種太多,因為時間太久有些記不全了。
一點蔥花,或是幾片白菜,就是簡單的幾星油花,幾滴香醋,幾顆鹹鹽,就是能讓人啃掉碗邊咬破舌頭的美味。
……
-
1 #每個人,都有關於外婆家廚房裡美食的記憶吧。 姥姥做的飯菜的香味,即便是幾十年後的今天,依然能夠清晰地想起,卻再也吃不到。
-
2 #滿滿的回憶!又讓人回味!只因那味道中揉進了寵愛!
-
3 #寫得真感人您是感情細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