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年,我上學的時候,來不及趕鎮裡的火車的時候是我爺爺開著我們家的“寶馬”,送我到火車站的,臨近進站的時候,我爺爺從褲腰帶裡,拿出一個塑膠袋,然後把皺巴巴的錢遞給了我“這點錢,你拿去用,千萬別省著花。不夠,告訴你奶奶,給你打錢。!”
當時我聽到這句話猛地流淚,這是我第一次當著我爺的面前哭,第二次想哭的時候是,前一陣子,國慶節放假,我回了一趟家,把公司的月餅帶了回去,爺爺看到後,“你吃,你要是錢不夠,走的時候,我讓奶奶給你一兩千。一兩千我們還是有的!”
“知道了!”
小時候總覺不會想家,後來出來上班才知道會想家!
剛離家那陣子真爽,想多晚睡就多晚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喝什麼就喝什麼,沒人嘮叨沒人管。
後來過了一兩個月,開始想家,最見不得別人一家三口逛超市逛公園,見不得走出公交站萬家燈火沒一盞在等我,見不得別人全家晚飯桌前圍坐,見不得影片照片裡逐漸老去的父母。
在陌生的城市裡我好像遊走在細胞壁外的組織液。
有時候半夜睡懵了還能幻聽到父母好像在隔壁的房間聊天,沒睜開眼睛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躺在家裡陪著自己長大的那張床上。
現在的我漸漸融入了這座城市,熟悉了它的新舊交替,熟悉了公交車上的來往,熟悉了來不及告別的秋天,習慣了不大不小的家,也過著重複但充實的生活。
但坐在公交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眼裡閃過的卻是那個小鎮,那個我生活了近10多年的小鎮,那個充滿著鄉音的小鎮,那個承載所有的我的小鎮,我想起了那條路,那條走過無數遍的小道,想起了糯米飯、年糕,想起了那一張張刻在心上的笑臉。
我似乎有些明白為什麼思鄉在古代能有那麼高的地位,異鄉的月亮雖然也圓,但卻始終不是心裡的它。突然明白了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
不知幾時,眼角也有些溼潤,也許那就是家鄉,也許這就是成長。
小學一走是一天,初中一走是一週,高中一走是一月,大學一走是半年,工作一走是一年。
二。
這兩天出了一個段子,小時候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後鄉愁是一份核酸檢測報告。
前些天過了臘八,北方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人們開始籌備著糖果、瓜子、開心果等年貨,也開始準備打掃家裡的裡裡外外,而在外務工的人們要回家過年。
但今年,很多人都回不了家,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開始想家,想著為什麼要回家,然後——
為什麼想回家!
這是小城故事館未來作家的養成公寓的一些話,你們或許可以在這裡能找到影子!
@匿名
記得我剛上高中的時候,班裡的人我一個都不認識,以前學校的同學一個都沒有。當時我感到特別的無助,特別想回家。因為在以前的學校的時候每個星期都回家的,上了高中就變成一個月回一次家。
我給我媽打電話說想回家,我媽當時就怒了,說我不好好學習想什麼家,不許想家。我很委屈,眼淚頓時奪眶而出。
我求我媽能不能星期日來看我。之後就是我媽在電話裡教育我,說的話句句戳心。我失望的掛了電話。後來,我媽把這件事告訴了親戚,他們都嘲笑我,長這麼大了還想家呀。想回家有錯嗎?從此以後別人問我想不想家的時候,我都會扔下一句,不想。說是不想家,其實比誰都想回家而已。
@柚子皮
為什麼想回家
家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可以長期居住的住所,更多的是思念、港灣以及味蕾上帶來的歡樂。每每到寒暑假我總是比我舍友更著急,會提前一星期洗好床單,然後一考完試就坐火車回來,雖然和舍友之間處得很好,但是這關係肯定會隨著畢業季的到來慢慢畫上句號,朋友還是高中的朋友好,即使很長時間沒見面,但總覺得一見面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們之間的相處也不用太顧及對方的感受。
回到家,即使父母嘮叨我,我也會覺得格外親切,在家裡我可以想幾點睡就幾點睡,晚上十一點半再也不用擔心斷電,即使只剩1%的電,依然也是不緊不慢的,雖然在學校吃得比家裡好,但是總有一些食物是外面的美食無法代替的。
我可以在家好好玩、好好放鬆,更神奇的是:回到家,我的頭髮掉得也比在學校少!!!在家裡不用說普通話,不用擔心突然被別人指出前後鼻音分不清的尷尬處境。
可能相比男孩,女孩更戀家吧!,我的家在一個小鎮上,這裡沒有地鐵,沒有奢華的大商場,但是這個小鎮上有蜜雪冰城、有漢堡店、炸雞店......我的思念、牽掛都在這。
三。
@一隻小透明
我以前從來都不相信做夢可以成真的,這些奇奇怪怪的夢也從來都沒有成真過,但是,我真的很想再看你一眼,這次的夢便是有特殊的意義存在的。
你躺在病床上,頭髮再也不是年少的烏黑,眼睛也沒有年少的清澈,手也顫顫巍巍的拿著紅色的不知名的東西,你叫了一聲我,我才發現是紅色的壓歲錢,你我推脫來推脫去,我還是不收下了,你摸了摸我的頭,笑的就是個得逞的孩子。這個夢很短,短到你都沒有機會說一句,我想回家了,回的是囡囡的家,而不是冰冷刺骨的盒子裡。
@difficult-easy
想家這件事好像是一件很平常卻又無法訴說的事。即便是打影片的時候,也總是不能很輕易的說出這兩個字,因為怕說出來的時候,眼淚也會止不住。更多的時候,只會用玩笑的語氣一遍又一遍地跟媽媽唸叨,想吃酸菜魚,想吃梭子蟹,想吃滷牛肉,想吃年糕餃,想吃瘦肉丸。即便沒有那兩個字,聽到的人也就已經懂了。
食物是最好的寄託,心與胃是連在一起的。
@滿船薯片壓星河
其實很想,但剛一想就不想了。
大學的第一年冬天,也是第一次跑去外地上學,想家的念頭肯定是擋不住的。
至於為什麼說突然就又不想回了。一方面本身性格就比較不善表達,另一方面在外地接觸的都是同齡人容易溝通,幾乎不會摻雜繁瑣的人情在裡面。
雖然我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年輕人了,可我仍無法習慣浮於表面淺薄而無意義的親戚關係相處。表面上的噓寒問暖逐漸暴露出對人隱私全方位的侵犯,而任何抗拒都會被視為人情社會里的“不懂事”。
熊孩子、給紅包、酒桌禮儀......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早就厭惡覺得沒用的東西,永遠在我們最喜悅的時候跳出來掃興。
回家,想的是家,想回的也只是家。不是一群渾身菸酒味的大叔大媽寒暄的茶館,是可以團聚,是充滿真實與愛意的家。
四。
@季秋
在我眼裡,家是逢年過節可以回去看看的地方,是一個情感寄託。在父母眼裡,家是一年又一年,永遠住在這裡的地方。
我覺得,回家才能讓父母安心,年年的報喜不報憂,總會累垮,我回家是想讓父母放心,是想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不用上課,不用兼職,甚至不用應付那些自己討厭的人。
如果春節一家人都不能完完整整的坐在一起吃頓年夜飯,就覺得這不是個完美的除夕,這個年過得不夠圓滿。
所以我回家,是為了圓滿,為了團圓。
@顧歡顏
最初的想法,不過是想離開呆了十幾年的小地方,去大城市看看,欣賞一下屬於世界的別樣風景。也想象著能像無數勵志故事的主人公,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番成就。
可是每每吃到不符合口味的飯菜,深夜回公寓時,漆黑的樓道里沒有一盞為自己而亮的燈,午睡醒來房間昏暗,寂靜無聲,這個陌生的城市沒有一點自己曾經生活過的痕跡。這才明白,最想要的還是回家,至少在父母那裡永遠可以做小孩,守著生養自己的一隅之地,平平淡淡,快樂瀟灑。
@靜子
“窮家難捨,熱土難離”這句話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我,沒有什麼概念。我只知道,我要走出家鄉的小城市,去看看外面繁華的世界。所以實習的時候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環境靚麗的大連。
實習前我所期待的生活是,朝九晚五上班,結識三五好友,努力提升自己,得到領導賞識,爭取在這片陌生的城市撐起自己的一片天。但當我真正的達到了理想的樣子,內心卻沒有滿足感,反而是無盡的空虛。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背井離鄉的孤獨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看著城市璀璨的燈火,斑斑駁駁,彷彿一群人的狂歡,獨留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數個實習的夜晚疊加在一起,堅定了我回家的想法,因為家鄉,家鄉的親人所給的滿足感,是在外拼搏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
@恰恰
為什麼過年想回家 ?因為家裡有媽媽做的美味,主要還是能吃到小時候的味道 全世界最美味的飯餐就是媽媽做的,有媽媽在,你就還是個孩子。
@肚皮咕咕
今年寒假前,舍友都回家了,而我要實習,我得留在這個城市學習,我送他們一個一個離開,走的時候沒覺得有什麼,但是當自己一個人住宿舍望著往日熱鬧的宿舍一下子空了,有一種被全世界隔離拋棄的感覺,原來放寒暑假回家也是最後走,都沒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知道她們還會回來,這次不會了
過了幾天我去了學習的地方,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學校陌生的人,住的環境已經差到我無法接受的地步,好想回家,真的太想了,我一時間還無法接受我要在這裡生活一兩個月,我不想認識新的人,不想在這個環境下學習,不想學了!
我想回家了 !
@遊手好閒的小賴
自九月份開學,在學校待了有半年了。
由於疫情,半年內沒回過家裡。本地的同學倒時常會回去。
隨著各個科目結課,安排考試,這個學期也逐漸接近尾聲。同學們也陸陸續續地離開了學校,回到家裡。
和同學走在冷清的學校裡,其實我們也想回家了。
董卿說,人對家鄉的思念是隨著年齡增長一步步侵蝕到內心的。
真的說到心裡去了。
我每天早上起床上班經過樓下人家的廚房,聞到剛做好的飯菜香味,看到餐廳裡昏暗的燈,眼淚都快下來了,在外漂泊的人很難體會這種家的感覺。
可能因為在家我可以永遠做小孩,我確定自己被愛,我的心是滿滿當當的,我感受到自己的心情平靜又幸福,這種感覺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感受不到。
過年好像是每個小孩喜歡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你不僅可以穿上新衣服、還可以拿到紅包。
這兩天我在日曆上,數著回家的日子還有幾天。
“奶奶,我回來了!”這是我每逢過年回家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