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前,冀中平原。
廣袤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個農民正拿著鐮刀扦高粱,待包袱弄滿,往起背時,太沉,試了幾次都沒有背上去。這時,一個身形瘦削的老頭走了過來,從他身後使勁一託,幫他把裝滿高粱的包袱托起到背上,一直託到家,轉身悄然離去。
“那老頭是誰呀?”背高粱的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嘟囔著問了一句。
“他就是王老邦,那一大片高粱地,就是人家老邦家的”。旁邊鄰居看著漸行漸遠那老頭,說到。
這是老爸講給我的故事,那個老頭,是他的爺爺,也就是我的太爺爺--王俊邦。
王俊邦,人稱王老邦,在那一帶,算是大戶,家裡有300畝地,還有個規模不小的傢俱廠。老爺子常年在外收木材,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少。就在幾年前,老爸搬到縣城來住以後,有一次跟人嘮嗑,還被問起:你們村有個王老邦,聽說過嗎?問話的人,祖居縣城邊上,這裡距離我們村有50裡地。不知道在那個年代,那個老爺子乘坐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又怎樣把採購的木材運回去?
王老邦有四個兒子。大兒子死的早。二兒子是工程師,三兒子,也就是我爺爺,多年在景德鎮當經理。家裡的300畝地,交給四兒子掌管。
當工程師的二兒子在唐山開灤煤礦工作,交往圈子裡有很多資本家,還與李大釗交往甚密。王老邦曾有一次被南方土匪綁架,索要2000塊現大洋。家裡那會兒,一下子也拿不出那麼多錢。趕忙聯絡了在唐山當工程師的老二,老二動用自己的關係,籌集資金,把王老邦救了出來。
他為人仁厚、風趣,愛動腦子,常會刨根問底地問孩子們一些問題。
比如,蓋房時候,他會給圍籠著的兒孫出題:“怎麼才知道這個角是不是90度?”
“我這個產品研發出來了,是不是就算成功了,還需要做什麼?”
... ...
我們對家族成員的形象記憶,多數只能往上追溯三代,也就是太爺爺那一輩兒。為此,我老公的遺憾就是,沒有在父親還在世的時候,瞭解家族更多的故事。他那兩個在天津多年、四清期間因資本家身份丟了性命的三伯父,從天津遠走他鄉到了美國的四伯父,叫什麼名字,都已無從問起了。
趁爸媽安好,多聽他們講講家族的故事。
因為祖輩的故事裡,藏著自己的生命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