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生於50年代,家裡人口眾多,有兩個兄弟六個姐妹。他排行老大,父親體弱多病,從十幾歲起,他就擔負了一家之主的重任,早早開始賺工分養家。
老莫30多歲的時候,找到大伯還有二伯,和他們一起商量,打算聯合三家人一起建房子。大伯家只有一個兒子,二伯家也只有一個女兒,聞此,都大為高興,自家早就對居住條件不滿,只是苦於沒錢和沒有勞動力。畢竟在那個時代,建房子,勞動力才是關鍵。
素來拈輕怕重的大伯母,這一次一改往日的做派,竟然挺身而出,主動把做飯的事給攬下了。十幾個人建房子,做飯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大家都大為感動,對大伯母的印象一下子改觀了。
老莫這一房人多,做的也多,男的可以砌牆,運土,女的做些雜活,清理垃圾什麼的。光是出工數量,就比大伯和二伯家加起來還多,更不用說在老莫的帶領下,兄弟姐妹幾個做事都毫不偷奸耍滑,實打實的出工,不像大伯家的堂弟,經常說這裡那裡閃了,需要休息。
在三家人熱火朝天忙活了大半年後,房子建好了。是南方農村常見的四合院,小兩層,中間的庭院把房子隔成兩邊,有3個廚房10個房間。
完工後,大家坐下來商量分配問題。彼時老莫的兩個兄弟,兩個妹妹都還在家,老莫本人也已娶妻育有一子,他的老父親已經不在,尚存老母。所以無論是從人口需求還是貢獻程度,老莫家理應多分配幾個房間。
老莫的二伯是個沉默寡言的老實人,對於老莫家多分房,他是沒有意見的,反正他只有一個女兒,一家三口分個兩間也夠住。就在大家要達成默契的時候,大伯母跳出來了,她說自己家雖然只有三個人,但是她一個人把做飯的事包了。這是多大的功勞?沒有她做飯,大家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的做事嗎?沒有她做飯,大家可以有力氣幹活嗎?沒有她做飯,大家可以幹勁十足嗎?
總之,如果沒有她做飯,大家就是一盆散沙,成不了氣候。大家之所以可以齊心合力的把房子建起來,靠的是什麼?是她的飯菜,那米飯裡參雜的地瓜幹,是大家力量的源泉;那黑乎乎,又乾又硬的白菜乾,是大家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大伯母這傑出的貢獻不止一個頂兩,是頂三,頂四!
在大伯母一番胡攪蠻纏下,大伯也有點意動了。雖然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但是萬一兒子生三五個孫子,孫子再生一群曾孫,這妥妥的就不夠住了啊。嗯,還是老婆有見地,高瞻遠矚。
於是大伯不吭聲了,一副我老婆做主就好。二伯父最怕惹事,連忙說,我都可以,你們商量就好。見此,老莫和老母親無奈,就問大伯母想如何分配。大伯母說,那還用說,就我這汗馬功勞,必須得要分一半啊。
雖然眾人對大伯母為人心中略有數,但是看到她此刻如此毫無羞恥之心誇大自己的功勞,又獅子大開口,還是吃驚不已。
老莫和母親回去商量了下,最後還是艱難的同意了。母親說畢竟都是一個姓,以後還要住一個屋簷下。如果因為這個事鬧掰,大家在村裡都沒臉。少分點,一家人雖然很擠,也比現在住的茅草屋好。
大伯母沒有想到三房這麼慫,竟然沒有鬧一鬧,喊一喊,再找族長評評理,就答應了。早知如此,當初就該再多要一間房啊!
雖然老莫的兄弟姐妹都心有不滿,但是大哥和母親都做主同意了,大家也不好多說。兩個妹妹生氣的嘀咕,早知道大伯母這麼狡猾,就不幫她做飯了,原來早就挖好了坑,等大家跳呢。
最後老莫家分到三間房,一家八口人,緊緊巴巴的擠著,連廚房也搭了個床。好在兩個妹妹陸續出嫁,兩個弟弟也覺得在鄉下沒有發展,也陸續出去討生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空間也沒有那麼侷促了。
後面老莫有了點積蓄,在村裡找了個地,蓋了幾間瓦房,搬了出去。新居雖然簡陋,但是朝陽,四季溫暖。不似老宅,終日陰暗,背靠山坡,冬日冷的凍骨。
喜遷新居那天,大伯母來兜了一圈,嘴裡冒著酸氣說,還是老莫有本事,這麼快就建了瓦房。就是這小三居太小,如果是個小兩層,才夠氣派。
後來的後來,大伯母家的堂弟雖然沒有生三五個孫子,也結結實實生了兩個大胖孫子。這兩個孫子最後也沒有在大伯母攢下的五間房子裡紮根繁衍。
改革開放的浪潮襲來,春風湧向農村,兩個小夥子毫不留戀的投向了城市的懷抱。聽說現在兩個人三十多了,也沒有娶妻生子。一個好吃懶做不上班,天天睡覺;一個略勝一籌,打算靠遊戲養家,終日沉迷網咖。一家人擠在簡陋的出租房,全靠當爹媽的,打工養著。大伯母的兒媳婦,每每看到不爭氣的兒子,都要詛咒一番自己的婆婆,說都是她慣壞的。自己倒是輕鬆,兩手一攤,走了,讓自己收拾爛攤子,這日子還不知何時是頭。
老莫的幾個孩子,雖然沒有特別有出息,但是都安安穩穩的在城市買房紮根了。他的幾個兄弟姐妹也都生活穩定,家庭和美。
現在諾大的老宅,已不見當初的熱鬧,只有老莫偶爾回鄉,修葺下漏水的屋頂,或是開裂的牆角。村裡現在也只有老人偶爾回去住,有些還記得舊事的老人家,和老莫說起當初大伯母爭房子的事。老莫感嘆道,爭再多有什麼用,誰知道子孫以後去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