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1991年的春節,是我們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個春節年。那年春節初三的時候,我家裡突然來了五六個高中同學,他們一起來我家裡拜年,然後喊上我一起,再到其他同學家拜年。

走在路上,我才知道他們是一路走下來,先開始是兩個同學,然後一路走,沿路喊上其他同學,到了我家已經六七個同學了。

從我家到下一個有同學的村莊,是一個叫胡家灣的村莊,那時不通車,路是土路。從我們村走路到那裡要40分鐘的時間,我們八個人中,有兩個人騎腳踏車,那兩個騎腳踏車的人,分別駝兩個人到前面一段距離,再轉回來用腳踏車駝其他人。

快到胡家村莊時,我們大部隊的人就走路進村,騎腳踏車的人,則先進村打聽同學家的具體住址。

胡家村莊裡,有我們兩個同學,一個叫平平,一個叫偉偉。我們先去的是平平家,後去的偉偉家。到了偉偉家的時候,正好是中午了,他父母便熱情的留我們在他家吃飯。

好在過年期間,每家每戶都備有很多的飯菜,我們突然來了十來個人,偉偉父母倒也不為難,很快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那天中午就在偉偉家吃的午飯。

偉偉家是在胡家村的一個溝裡,我記得從主路上到他家,是走的很長的田埂路。他們家的房子是依山而建的,那天驕陽正好,坐在他們家道場裡曬著太陽,感覺非常溫暖,一點不覺得冷。

在偉偉家吃過午飯,我們一起到下一個叫方村的村莊。從胡家村那個溝裡沿著田梗路,走20多分鐘便到了方村。方村那裡也有我們兩個同學,在他們家拜年之後,把他倆一起喊上,我們繼續沿著主路往前走,走了40多分鐘到了鄭家灣村。

鄭家灣那裡不光有我們班四五個同學,還有我們當年高二的班主任鄭老師,也住在那裡。先去給鄭老師拜了年。十來個擠滿了鄭老師的屋子,鄭老師異常的開心和自豪,不停地指揮師母給我們拿吃的。

畢業一年,大家對鄭老師還是有很多的留戀,和鄭老師敘了許多家常,鄭老師也問了我們每個人畢業後的情況。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你問一句,他答一句的。不停地問候和關心著鄭老師,時光很快就過去了一個小時,我們便離開了鄭老師家。

從鄭老師家出來,依次去了其他五個同學家,這五個同學雖在一個村裡,但不是一個隊上,相距也並不遠。問到一個同學家,其他的同學都可以跟著我們去找另外的同學家,找起來也非常容易。

在鄭家村拜完年,我們同學的拜年隊伍,己經增加到15個人。我們大部隊繼續往前走,就到了有柏油的馬路上,路面平整又幹淨,走起來輕便又舒。

路過當年的學校門口,我們進學校去看了看,去拜見幾位住在學校的老師,可惜老師們過年都回老家去了。

在學校裡留戀半刻,回味著每一個給我們美好記憶的地方。那時畢業剛剛一年,學校還是那個學校,校園景色依然還是那個景色,教學樓,宿舍樓,食堂依然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不再是當年的學生了。

從學校出來,我們順著公路,便向小河村走去,小河村那裡也有我們三個同學,三個同學父母都搶著接我們大家吃飯。最後因為清志家寬敞,便留我們這一二十個人在他家吃飯,二十人坐了整整兩桌子。

吃完飯了之後,清志便把我們領到馬路對面他四哥房子裡住,他四哥家有4間房屋,四哥隨四嫂回孃家了,房屋都空著,足夠容納我們這拜年的大部隊。那晚我們好幾個女生擠一床,聊著天,慢慢地睡著了。男生就在另外一個屋裡烤火,玩牌。

有一個梘槽村那裡有四五個同學。另外兩個同學,一個在大坪村,一個在毛塔村,這兩個地方都比較遠。走路進山去大概要兩三個小時,兩個村子相距也比較遠。我們擔心,沿山路跑進去三個多小時,同學要是不在家就麻煩了。

從小河村到梘槽村要走一條長溝,再翻過一座山,那裡不通腳踏車,所有的人都要步行走路去。

到了梘槽村,分別找到了四個同學家,在那裡吃過飯,晚上因為太遠,就住在那個村子裡。四個同學家各分配了一些同學,才讓我們這大部隊人住下。

我們第二天離開梘槽村的時候,爬到那個山坡上,那個村裡的一個男同學站在那個山坡上指著山下,意氣風發地說:”別看我們這地方現在窮,連個腳踏車都不通。等我有錢之後,我一定首先來修我們村裡這條路。”

離開梘槽村,我們大部隊又回到小河村,開始主公路沿線同學家去拜年,先是到了馬路村,馬路村也有四五個同學。在那四五個同學家拜完年後,又帶上這四五個同學一起繼續向顧家崗走去。

中午到了韓家溝,我們在小馬家吃的飯,一起二十多個同學。把小馬家塞得滿滿的。我記得小馬家住在三樓,這是我們二十多個同學裡,唯一一個住在樓房裡的同學。

吃完飯以後,玩到下午的時候,我們二十多個同學順著馬路走,大概一個小時的時間,走到了此次活動發起人木土家。

那天晚上在木土家吃的飯,一大群同學都在他家。沒有那麼多床,男同學們就打牌,聊天到天亮。女同學五六個人睡一床,湊合一夜。

第二天早晨,吃過飯後,我們才各自散去,各回各家。

那一年春節,我們環繞這個城市的東角轉了一個圓圈兒,匯聚了二十多個同學組團走路去各家拜年。

那個時候沒有電話,不能預約。更沒有飯店,走到哪家在哪家吃飯。

那時候的路,都還是鄉村土路。我們大部分同學連腳踏車都沒有,憑著兩條腿。走到每一個村,走到每一個同學家,給每一個同學家拜年。

那一年,我們用三天的時間,總共走了11個村,到了二十多個同學家拜年。

時光荏苒,光陰似箭,轉眼我們也都到了50歲,己是年過半百之人。我們曾經一同走過的那些村子,現在都已拆遷,建設成了城市的主要的工業基地。那個曾經要翻個小山坡,連腳踏車都不能通的梘槽村,現在也已經夷為平地,建成了飛機場。

時隔多年,難忘那一年的拜年情景,也難忘同學之間簡單純粹的友情。

8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我雖然彷徨但並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