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搬新家後隔壁住著一對老夫妻,真實年齡不詳,只知道他們的兒子差不多和父親同齡,於是推測他們怎麼著也得80歲往上了。交往久了,於是漸漸地忽略了年齡這回事,年齡懸殊的兩代人竟也處成了朋友。

奶奶經常在她家小院喚我,或是端來自己包的元宵,或是送上自己做的腐乳,或是遞上剛採摘的新鮮蔬菜。每天早晨或是傍晚總是能看到老兩口在打理小院,形影不離,搭檔幹活,熱火朝天的不亦樂乎。每天中午悠揚的鋼琴曲如同設定好的鬧鐘會準時響起,幾乎從不間斷。

還記得第一次去串門的時候,第一眼的感覺這一定是個書香之家,牆上掛著長幅的李白的《將進酒》,整副字帖舒朗開闊,靈動飄逸,秀氣沉穩,我正想細瞧是誰的手筆,奶奶在旁邊說到:“怎麼樣?這是爺爺自己寫的。”我微微驚詫,這時奶奶又接著說:“牆上的牡丹是我畫的,你來評評看,可別笑話奶奶。”我這下有點目瞪口呆,不由得暗自竊喜自己竟然無意和畫家書法家做了鄰居。那牡丹筆墨灑脫,雍容大度,清新明麗,一看就是行家手筆。在後來的交談中才知道,爺爺奶奶原來都是老航空,為祖國的航空事業那是真正的奉獻了整個青春。退休下來後的兩人隨兒子去美國多年一手帶大了孫子孫女,孫子孫女長大後他們又回到國內,奶奶開始讀老年大學,學習繪畫,專攻牡丹,現在已經是美協成員,作品多有展出。奶奶還自學了鋼琴,那些高難度的演奏現在她也是信手拈來,毫不含糊。他們家幾百平的房子都是奶奶自己收拾打掃衛生,家裡乾淨整潔,窗明几淨,奶奶的一手好廚藝更是經常讓我也跟著沾光。

奶奶常說人不要太把年齡當回事,要自強不息,要有好奇心,要向上生長。

我算是個比較熱衷於公益的人,當媽媽後對於兒童救助方面的公益尤其關注,南京最早的“愛心媽媽”組織早期我多有參與,但是說實話,這種救助參與的越多讓我負面情緒就越多,你會發現個人的力量太渺小,而需要幫助的群體又太多。那些重症的孩子,那些因傷害病患的孩子,很多情況不再單單是錢的問題,那些孩子的人生還沒開始,但是殘疾重症疼痛會纏繞他們一生,到最後很多父母都比志願者先放棄,那種無奈和心酸無法言說。

這幾年我又參與了南京關注抗戰老兵聯盟,這些老兵大部分都是當年因成分有些問題而生活窮困,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當年黃埔軍校畢業的,一個個真正的都是錚錚鐵骨,耿耿寸心。記得第一次走訪已故江寧老兵梁以佃爺爺,95歲高齡的他一人獨居,黑乎乎的房間裡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生活艱辛到一日只食一餐。我看到牆角堆著的一疊報紙調侃爺爺:爺爺,你很愛看報紙嘛! 爺爺:參考訊息我一直都定的,這是我的最固定的一筆開支。還掏出他的記賬本給我們看。走訪的志願者們內心酸澀,我們問他:爺爺,你有什麼心願嗎?

爺爺眨巴眨巴眼睛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有什麼心願?我的心願就是祖國能好!

爺爺最好的年華是在勞改農場度過,整整二十年。說實話,這是我聽過最動人的情話,對我的心靈衝擊很大。

我特別喜歡和這些爺爺們相處,軍人的風骨流淌在他們的血液裡,即使在病榻上的看到舉起相機的爺爺都會扣上風紀扣,行一個標誌的軍禮。安置在養老院的爺爺們每位都是95歲以上的高齡,可是他們每日學英語,練書法,甚至每週徒步爬山風雨無阻,這哪裡是我們救助他們,明明是他們在救贖我們。他們教會我太多的人生道理。

很多人經常的表現是到了一定年齡後,不再接受新資訊,不再接受新挑戰。或者覺得自己反正學不會就不再學習,他們對世界不再好奇,他們拒絕接受新事物,然後十年如一日的逐漸沉寂下去直至消亡。

浪費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劇,生命力的意義在與拼搏。時間是軌跡,讓生命向著光,向著太陽生長。永遠不要停止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做一個茂盛的人,讓每一天都是新的起點,去努力,去學習,80歲依然可以擁有美麗人生。在時間的戲法下,一種人選擇了衰老,而另一種人永遠高高託舉著青春的靈魂。

6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祖宅拆遷後媽和她的女兒有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