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張濤的短篇小說《男童小樹》。感受複雜。
小說大意如下:
有個小男孩,六歲了,叫小樹,他的母親改嫁,父親入贅外鄉,悲傷之餘,小樹還有爺爺奶奶,雖然奶奶脾氣不好,但孤獨的爺爺始終把孤獨的小樹帶在身邊,四處玩耍,他們暫時成為小樹的依託。
有一天,爺爺帶著小樹釣魚,卻鉤到了高壓線意外去世,小樹在悲傷和思念中,只剩下了奶奶相依為命,雖然奶奶跟他說話總是沒好氣兒,但至少奶奶,她是自己的奶奶,他可以忍受她的埋怨。
又有一天,叔來到奶奶家,嬸嬸要生二胎了,叔要求奶奶去照看叔家的小弟弟。面對叔的不無道理的軟語硬話,奶奶第一次展現了她的柔弱,她攬住小樹,傷心地哭泣。小樹不喜歡那個弟弟,更對叔看自己的冷漠眼神印象深刻,他不想奶奶走,無能為力之餘,他把自己僅有的權利都放棄了:再不惹奶奶生氣,聽奶奶話,不要玩具也不要好吃的了。奶奶給他的唯一承諾就是,等奶奶回來,給小樹買新式玩具。
小樹被託付給了依然健在的父親的爺爺——老爺爺(曾祖父)那兒。儘管他無比思念奶奶,但他還是很快適應了老爺爺的生活,他跟老爺爺家的一個小山羊成為了好朋友,他相信有一天小羊會長出翅膀,馱著他去天上見一見爺爺。孤獨的老爺爺孤獨的小山羊以及孤獨的自己,他們就是溫暖的一家人。
可是小樹沒有等到小山羊長出翅膀,卻等來了要上學的訊息。老爺爺說,要把小山羊賣了,給小樹買一身新衣服,再買一個新書包和一個帶海綿寶寶的文具盒。小樹又要面臨離別,他抱著小山羊非常難過。可是他又想要一個新書包和一個海綿寶寶文具盒……
看完這篇小說,我甚至有些埋怨作者,她將本就處在憂鬱邊緣的我又往前推了一步,讓我不得不調動很多思緒和情緒,去想很多,重溫很多……可我的情緒似乎有些無法承受這些了。這也更加說明了作者語言描述的精準、細節刻畫的把控、情緒張力的到位。
一個善良單純的孩子早早的面對了生活的不斷破碎與剝奪。他不斷退讓,不斷讓自己適應,可還是不得不面臨一次又一次撕裂生命的焦灼選擇,我為這樣一個無辜孩子的過早承受,感到極大的悲傷和心疼。
反觀現實,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一場被拋棄與拋棄的旅程,都處在一段又一段漫長的告別之中。這告別有地理距離的告別,有時間跨度的告別,更有心與心的告別、生與死的告別,這告別有與朋友玩伴同窗的告別,有與熟人知己的告別,更有與親人的告別、與自己的告別。在這中間,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的權利,要說有選擇的權利,也只是有選擇拋棄左還是右的權利。人們哪有獲得過,無非是一次次拋棄與離別的預告。人生來孤獨,離去時依然孤獨,這看似繁華的世界,其實只是披上了熱鬧的外衣,繁華過後,夜深人靜,依然是孤獨。於是生活就開始了接受,承受,忍受,承受,接受的過程。
一棵小樹該要接受多少葉子的離去才能度過無數個四季,成長為遮雲蔽日、雲淡風輕的參天大樹;一個人該要承受多少情誼的傷漠才能度過紅塵俗事、累月經年成長為沉穩冷漠、無動於衷的成熟人物。小樹,終究要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長大,他將面臨著無數葉子的離開所帶來的悲哀,這一點一滴的情緒都需要他自己真真實實、刻骨錐心的感受和銘記,直至塑造成他的人格。
說句題外話,苦難出文學,但文學,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不應該永遠是將美好打碎展示給大家的悲劇,文學不應該總是讓人隱隱作痛的。至少我有些承受不起。可我還是感謝作者寫了這樣一篇讓人隱隱作痛的文字,讓我在孤獨一人時,想到了一次次離別,熱淚盈眶。
“每當太陽落山,灼紅的夕陽下面,有五六隻被染紅的山羊,晃晃悠悠朝村子裡走來,後邊跟著一老一小。老的拄著柺杖,小的拿一個細竹竿兒蹦蹦跳跳。”我的腦海裡也時常會有來自過去的類似溫馨的畫面,無聲、輕盈、溫暖、不可近,一遍又一遍地出現……
唉……你呢?(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