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鄉之後,除了被孩子遛,被爸媽遛,學習間隙,也和家鄉的朋友聊天,其中小A跟我講了她家碰到的一件事,至今說起來她還有些憤憤不平。
每逢初一十五的時候是家鄉人拜神的日子,這個時候就會用到一些當季的拜祭品, 小A的叔叔就是在賣這些的,所以一到節日都會很忙碌;小A的爸爸退休之後在家幫她哥哥帶小孩,每個月在這兩個時間都會去幫忙,義務的那種;一幫就是好幾年,直到後來他爸爸年齡越來越大,有時幫完忙回來會累到生病,小A和他哥哥就不同意他再去幫忙,後來小A爸爸就沒有再去了。
這兩天小A和爸爸聊天,說許久沒見過叔叔了,見爸爸不願意多說,聽得出來是有情況的,就聊了起來。小A爸爸說,自從沒有去幫忙之後,關係就淡了;小A很奇怪,這麼大年紀去打了那麼多年免費工,爸爸對兄弟又沒用這個義務,純粹是兄弟之誼能幫就幫,沒去幫忙反而影響關係了呢?小A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可能就是人心不足時吞象吧。
最近又發生了一件很傷小A爸爸的事。在幾十年前,小A爸爸買了一套集資房,那時候只有叔叔有名額,就用了叔叔的名字入戶,這套房子是沒用房產證的,後來他們把這套房子賣給了別人並做了公正,時間過去這麼久大家都忘記這件事。小A叔叔近期要買新房子,結果房管局查到他名下有一套房產,這次購買不是一套,契約稅要比一套高。她叔叔氣沖沖去到小A爸爸家,要求處理這事。她爸爸和哥哥瞭解情況後,又找中介朋友諮詢,因為那套房子已經買了,後面又轉了人,如今再去做變更時間長,手續又很繁瑣,中介建議可以給他們補稅率差額,抵充她叔叔多交的稅款,這個是如今最快的處理方式。稅款總共約3700元,她爸爸拿了3800元整給他叔叔,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
小A爸爸說,就算再多錢,只要事情說明白了,他是會出這筆錢的,這是道理上的事;讓他傷心的,是她叔叔不顧兄弟之情和那麼多年他幫他的情分,以很不客氣的態度來溝通這件事;之後他叔叔也再沒有主動聯絡過他爸爸,兄弟之間的情分就不值這筆錢。(說明一下,小A的叔叔是全款買的房子,家庭經濟屬於普通水平,但不是拮据的那種,幾千塊錢對他們來說,是筆拿得出來的錢)。
我跟小A聊了兩個,第一個是經濟學中的邊際遞減效應。
比如在職場上,你出於好心,免費幫大家跑腿出買下午茶;
你第一天做的時候,大家還都很感激你,覺得你人真好。
可如果你天天幫大家跑腿,那麼邊際效應就會遞減,大家會覺得你幫大家跑腿就是你分內的事。
如果有一天你因為姨媽痛,沒有幫大家跑腿,大家甚至還會責怪你。
第二個是我前面文章寫過的心理學的韋伯定律 (https://www.toutiao.com/i6899379914030662147/),心理學中有一個韋伯定律,是由德國著名的生理學家與心理學家E.H. 韋伯發現,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關係的定律,即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用公式表達即K=△I/I。
比如你叔叔對爸爸付出的感受是K,K在一定情況下是個常數,I是小A爸爸原來的付出,△I小A爸爸將來的付出;過去那麼多年爸爸累計的I已經很大了,而K是一個常數,想要K就是小A叔叔能夠感受到他哥哥對他的付出,除非△I小A爸爸將來的付出要更大。
這兩個定律揭示了隱藏在人性中的消極面,而且大部分人都到受這兩個定律影響。
如果叔叔是一個很懂得感恩的人,那麼這兩個定律的影響會減低許多。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你無法用你有限的精力去填補他人無限的慾望的溝壑。
那麼我們平時要如何避免入坑呢?
首先,不要把自己的好無償地給他。
比如小A爸爸是一個重情誼的人,但他的弟弟已經成家立業,子女都長大成人,都能夠幫家裡做事;但叔叔確實忙不過來請求幫忙的時候去幫忙,這是雪中送碳。一旦變成常態,就是錦上添花了。
其次,不要把自己表現得太完美
人際關係中如果對自己要求盡善盡美,最終都很難有好的結局,要不就累死自己不斷升級去維護關係,做不到的時候依舊會被詬病和埋冤。
最後,善良是美德,但這份美德應該有底線和鋒芒。
聽我說完,小A說心裡舒服了許多,原來我們人都被這麼多的規律左右著,現在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後自己為人處事也更有自我分寸感了。
所以常言道,距離產生美感,就是這份分寸感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