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這個故事有些長,請大家慢慢讀,這是我花費了一週寫的,20年過去了,我心裡一直惦記那個可愛的丫頭。

金波是個不喜歡說話但比較可愛的女孩子,小眼睛上帶著一副深色的眼鏡,梳著學生頭髮,一笑起來眼睛就沒了,給人的印象是甜甜的花季少女。金波很聰明,很有思想;她興趣也很廣,喜歡孫楠的音樂、電腦、漫畫、特別是文學,而且文采特別好,文章經常在本市的各大報紙發表。可是我第一次接觸她,給人的印象卻是迥然不同。

-----------------題記

她很特嗎?

和她接觸純屬偶然,她媽媽為了能與她溝通,同時成績提高,想找個懂心理學同時還能教化學課的大學生,面臨畢業需要用錢,加之也符合她媽媽的要求,自然我做起了她的陪讀家庭教師。

第一天晚上,她說什麼也不讓我睡她的床,偏讓我睡地鋪,我極力爭取,最後說:“阿姨:我打車回學校,不做這個家教了。”她看我生氣了,最後她媽媽說不管她了,她只好妥協了。我意識到這不是個簡單的學生,而是是個十分難對付的女孩子。

後來她媽媽出去了,臥室裡只剩下我們2個人。我看著自己帶了書。她坐在書桌前,不說話,過了20幾分鐘。

“你姓什麼?我怎麼稱呼你?”

我沒做聲,繼續看書。

“我和你說話呢?”

“叫我老師好了。”

“這多彆扭,我看你也不大,我叫你姐姐,那樣我媽媽會說我的,在外人面前叫你老師,好吧。”

“除非你對自己剛才的行為道歉?”

沉默屋裡十分的寂靜。

“好。我道歉對不起。”

幾秒鐘後,她說道:“你知道嗎?我們學校的老師說我有心理問題。”

我十分的驚訝,忙問:“你願意和我談談究竟是怎麼回事嗎?當然,如果你不想說我不勉強,因為你媽媽聘我主要是輔導你學習;如果你願意我十分的喜歡聽,也許我可以給你處出出主意呢。”

“今天不說可以嗎?”看來他對我不十分的信任。

“當然可以。”而後我們閒聊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便睡覺了。

第二天我特意和她媽媽說早點到家裡,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瞭解金波的情況。

原來學校的老師說她在學校裡不合群,下課後也不和同學說話,總是一個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在上星期還跟班裡的一位同學發生了爭執,兩個人竟然打起來。最近,臨近中考,她反倒越來越不喜歡學習,開始厭學。問她為什麼,她就說覺得學校的同學很“煩”,同學們說她“特”,金波的媽媽為此很擔心,以致一連好幾天都睡不好覺。

“平時在家,她並沒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挺喜歡和我跟她爸爸,弟弟說話的。而且,她對我們很親熱,總愛靠我們,以至於老師說她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在心理成長方面也存在著障礙。因為她弟弟小,才8歲,我們平時照顧她弟弟,加之我們的工作忙,但並沒在意什麼,沒時間陪她。”

為什麼金波在家和在學校的表現會如此的不同呢?我心裡暗自問自己。其中肯定有隱情。

“老師反映的這種表現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大概就是從剛進入初一開始的”

“也就是說金波的是從上中學才開始表現出不合群的,之前並沒有什麼異樣,對嗎?”

“是的。上小學時,金波跟同學都交往得不錯,她還經常帶同學回家玩。但自從上了中學後,就沒見她再帶過同學回家了。”

我想問題肯定出在現在的學校了。

在交談中我發現,金波其實很有思想的女孩子,我儘量創造機會讓金波多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現出對其所說的很感興趣。金波就好像是遇到了“知音”,對我饒有興趣地講述著她的故事。

原來金波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農村家庭中,父親是樸實的木匠,媽媽是位純樸但很有能力的農村婦女,那時沒有弟弟,無論是誰都很愛這個女兒。但為了工作媽媽爸爸有時不得不將金波獨自留在家中。所以,童年對金波來說是個孤獨的回憶,她很羨慕鄰居家的孩子,因為她媽媽爸爸都在身邊。在她六歲的時候隨著媽媽工作的調換,家裡搬到了市裡,而且住的房子也變大了,這是媽媽爸爸都常在家了,這時弟弟出生了。金波很懂事,在學習上從不讓父母擔心,每天都自覺地完成作業,空閒時間還自覺地看些課外書。在班上,金波的成績也總是保持在10名以內。

“金波,你為什麼不願跟班上的同學說話呢?”適才情緒高揚的金波,一下子變得沉默了,過了許久她才開口說:“因為她認為我特。”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說呢?”

“是老師說的。”

我很震驚,老師怎麼會這麼說呢?“是你自己親耳聽的嗎?”

“不。老師沒說我特,是和我媽媽說我心理有問題。”

為什麼在我面前如此健康聰明的女孩子,老師會這樣認為她有心理問題呢?是因為她在學校的表現不合群嗎?如果是,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金波的不合群行為呢?

原來金波現在的班上有位男同學,他是金波家隔壁男孩軍的朋友。他看見軍時常去金波家玩,就在班上大肆渲染說金波跟軍談戀愛。金波很反感他這樣做,可又制止不了他。如此在班上一傳十,十傳百,弄得就像真的一樣。金波對這樣的情景,她感到無力挽回別人對他的誤解,乾脆就採取了誰也不理的消極防禦態度。而老師出於對金波健康成長的關心,向父母反映了金波在學校不合群的表現。希望家長配合,帶領到心理諮詢中心做心理諮詢。不幸的是,班上幾位調皮的同學得知此情,誤將老師說的心理諮詢問題等同於精神問題,認為她特有精神病。於是,他們在班上大肆嘲諷金波,使金波的心情更為沮喪,不願與人交往,繼而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說完這些後,金波的情緒顯得有些激動。所以,我沒有繼續詢問下去,而是讓金波慢慢地平靜一下自己的情緒。

看看錶已經凌晨1點多,“金波我們今天到這裡,好嗎?明天我們都上課,睡覺吧。”

“同意!”她表示贊同。

這個夜晚對於我來說是個不眠夜,藉著月光看看床上的睡得香香金波。我沒想到在這個聰明健康的女孩子要承受那麼多的壓力。

為了進一步確定金波的症狀,我徵得心理系的教授的同意,決定給金波做YG性格測試。測試的結果顯示,金波的性格屬於開朗、沉著、有自信;她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信任人,能與人和睦相處;但情緒易波動,且主觀性較強。這結果與我的觀察大致相同。

第三天我向金波的父母說了大致的情況。首先,金波在心理上不存在什麼嚴重的障礙。她的不合群完全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壓力而產生的防禦行為。其次,金波在行為上表現出對父母的過於親暱,其實是在彌補她幼年失去的父母的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慢慢好轉的。同時我告訴她的父母,我已經和大學的心理系的教授取得聯絡,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幫助金波的。我會指導一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具體注意事項和應對技巧。聽完我的話,金波的父母如釋重負。尤其是金波的母親,她激動地告訴我今晚她可以安安心心地睡覺了。

少女的自畫像

在之後的幾天裡,她已不像先前那樣拘謹了,封閉的內心之窗逐步地開啟了,雖然只是很小的一步,但是她卻能漸漸的同我夠進行比較深入的交談。由於中考的臨近,她的目標又定在了東北師大附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每晚我們都要在12點左右睡覺,在睡覺前我們還要聊上幾句。

“金波,你現在在學校裡是如何跟同學相處的呢?”

金波告訴我,她不願意跟班上的同學講話,即便有人主動來找她玩,她也不予理睬。

“金波,那你內心裡願意跟同學交往嗎?”

金波沉默了一會,點點頭。

“那你有沒有想過,除了那些嘲笑你的同學之外,為什麼你沒跟班上的其他同學交上朋友呢?”

金波想了想,說她也不知道為什麼。

為了讓金波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我特意在假日讓她做了畫人測驗。在我的提問下,她告訴我是她是個14歲的女孩,正在班上做演講;她喜歡漫畫,討厭戴眼鏡的人(班上嘲諷金波的同學是個戴眼鏡的人);她將來想成為一名時裝模特。當我問及該女孩有何優點或缺點時,她脫口而出說該女孩的優點是開朗、有自信、但她卻想不出該女孩有什麼缺點。

做完畫人測驗後,我告訴金波其實畫中的女孩就是金波。畫中的女孩有著較高的成就動機,但她卻只注意自己的優點,而忽視了自己的缺點。這正如現實生活中的金波。金波有時過於主觀,在與人交往中,只看到了別人的缺點而不注意自身的不足,往往給人留下了冷漠,清高的印象。這使得那些即便願意跟金波交往的同學也退避三舍了。金波聽完了我的話似有感悟地點了點頭。

為了糾正金波在學校交友的方式,我採用了行為療法中的角色扮演方法。第一回,我讓她扮演自己,而我則扮演一位向她求助的同學。我要求她儘量做到友善,語氣親切。金箔做得很生硬,洩氣地說她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我鼓勵她別灰心,只要鍥而不捨,終究會成功。接著我扮演金波,讓她觀察我是如何做的。就這樣,我們輪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在幾次這種互動後,金波逐漸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既熱心又不失自尊的人。

後記:

金波的症狀屬於學校人際關係不適應症。金波在學校裡受到同學們的誤解——認為她跟軍談戀愛,這使得金波感到氣憤。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金波並沒有採取積極的態度去應對,而是消極地逃避。此後,老師的言行又被班上的幾名同學給誤解,他們在班上大肆嘲諷金波是個神經病,使得金波原本“受傷”的心再次受到打擊。

金波是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她面臨著“斷乳期”逐漸脫離家庭,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正象嬰兒為了吸取乳汁本能地挨緊母親一樣,他們為了完成自我同一性地發展,需要尋找有關的他人——同輩夥伴。在同輩夥伴中,青少年可以得到一個新的巨大的資訊來源,這些資訊包括價值觀,性別作用和可供考慮的選擇等等。他還可以得到一個能與之相互作用的組織,在其中他可以評價和提高自己目前的地位,以獲得進入成年社會所必需的素質。但實際上,由於獨立傾向和尚未真正具備獨立的能力兩種狀態並存的,他們雖然熱衷於擺脫家長和老師,卻很難真正的獨立,於是往往是不自覺地依靠和憑藉同輩之間的相互支援和肯定完成逐漸脫離長輩的獨立過程。

處於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格外引人注意。他們特別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被人尊重的願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更為強烈;當遭受誤解、經歷失敗時,他們所體驗的挫折感格外沉重。

金波正式處於這一關鍵期,她渴望得到同學的認同,但不幸卻成為班上同學調侃的物件。她的自我意識受到了嚴重打擊,這促使她遠離班上的同學,成為一個在老師眼裡不“正常“的孩子。

從這件事上,我們還可以看出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影響力有多大。由於中小學生心理還不夠成熟,他們具有模仿性強、好奇心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點。作為學生模仿的榜樣,老師應格外地謹言慎行。例如,在金波這個案例中,老師向家長反映情況(尤其是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應注意儘量做到保密,以免在同學中造成不良影響。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教育界所忽視。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教師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的運用。他們知道作為一個好的教師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越來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反映了我國教育正在向人性化的方向發展。

在金波這個案例中,我一開始主要採用的是“來談者中心聊法”我對金波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認真地傾聽,使她對我產生信任感,並與我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金波本不是一個愛離群索居的女孩,她因受到了學校同學的嘲諷,才開始變得自我封閉,不合群的。我相信只要給金波創造一個充滿愛和關心的周圍環境,金波是能夠開啟自己的心扉的。因此在諮詢過程中,我儘量讓金波感受到我的關心和幫助,使金波重塑了人際交往的信心。此後我又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讓金波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方式,糾正了金波的消極態度。對於青少年而言,角色扮演是心理治療中行為重塑的一個常用的方法。在本案例中,該方法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從本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是,中學生最容易受到同齡團體的影響。當他們一旦遭受同齡團體的排斥,將嚴重影響其心理的健康成長。老師應注意加強班級建設,形成良好的班級凝聚力,建立健康的同齡人團體關係,滿足學生對同齡人團體歸屬的需要。

4
最新評論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愛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