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梳著個大背頭,皮鞋擦得鋥亮的老譚出現在十多年未曾回來的小村裡時,一時間成為了眾說紛紜的“傳奇人物”。
“耶,稀客回來了哦。”王可笑呵呵地打著招呼。
老譚滿臉笑意的回覆道:“是的耶,很多年沒回來了,回來看看。”
彷彿是很不願意與村裡面的人交談,邊說就邊趕忙著走路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
家住在馬路邊的王可家是村子裡的人沒事就在聚集的地方,剛巧冬去春來大家都趕忙著收拾田地種莊稼,所以平日裡熱鬧的院壩裡今日也沒有人。
發現這種訊息,王可哪能憋在心裡。中午裊裊炊煙升起的時候王可就站在馬路邊和過路的村民閒聊了起來。一時間這位“老譚的事蹟”在沉澱了幾十年的情況下被重新揭開了。
八十年代打工大潮興起的時候老譚也帶著家裡面務農的老婆一起走出了大山,兩個孩子也是在外地出生的。因為兩個孩子相隔年齡不大,加上家裡面老人身體原因,老譚的老婆選擇回老家照顧老人和小孩子。
就這樣一回家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間剛開始幾年老譚每個月還是保證數量的寄回生活費,過年都回來給孩子們買衣服。但越到後來錢也寄得少了,過年乾脆就不回來了。直接說廠裡忙走不開,農村姑娘淳樸,哪有那麼多的心思,加上農活中老人小孩都需要照料,晚上能多睡一分鐘都是幸福的。
所以對於老譚給出的理由也並沒有多想,電話裡還總是囑託老譚自己注意身體,照顧好自己,不能自己一個人外在就捨不得吃穿……
這不又到了寒冬臘月數九天,跟老譚在一個地方務工的老譚侄兒也回到家過年了,今年老譚給出的理由是有人需要留廠,自己為了多掙點錢就留下了,過了年看找時間回來看看。
老譚侄兒譚松回到家沒多久就來看這個嬸嬸來了,坐了一會兒欲言又止的樣子被老譚老婆看在眼裡:“小松,是不是在外邊遇見什麼事情了?你跟嬸子說看嬸子能不能幫你。”
看到嬸嬸這麼說也不知道怎麼回覆,就磕磕巴巴地說:“沒事嬸子,就是看你在家還是挺辛苦的。現在孩子都長這麼大了,要不然你出去和我叔一起掙錢吧。”
“哈哈哈哈,我以為你說啥呢,我自己在家可以的,偶爾種點糧食多的也吃不完還可以賣點錢,我出去了孩子也帶出去花銷大。”
看著滿臉笑意的嬸子譚松也不知道說點什麼好,趕忙找了個理由就離開了。回去左思右想始終覺得不對勁,還是得把這個事情說出來呀。不然自己憋著難受不說,嬸子這麼善良還被矇在鼓裡。
晚上小松就跟父母說了:“其實我叔這麼些年不回來,是在外邊有家了。”
聽聞這個訊息,小松父母覺得是在開玩笑:“真的假的,可不能亂說。”
“真的,我有幾次親眼看見我叔和一個女人一起,旁邊還有個幾歲的小女孩。廠區裡面都說我叔和她是兩口子,那個小女孩是他們兩個的孩子。這麼些年我叔過年都不回來,寄錢也少其實都在用在這個女兒和這個小女孩身上了。”一口氣說了不少,語氣也變得鬆快了,彷彿把積壓在心底已久的話說了出來。
“這事吧我出去那一年就發現了,去年回來也沒說怕我自己看錯了。但是今年的風言風語越來越多,我叔直接就不避諱我了,當著我的面讓我叫那個女人嬸子。”
聽完兒子敘述的譚家父母簡直被這個重新整理三觀的訊息驚呆了,都不敢相信這是自己老實本分的弟弟做出來的事情,自己不回家不寄錢卻把家庭重擔都丟了老婆承擔,自己卻在外邊重新組建了家庭!!!
也不知這風言風語怎麼就傳入了老譚老婆的耳朵裡,公婆覺得兒子的做法對不起兒媳但兒大不由娘,只能是天天在家嘆氣。
老譚的老婆也是老實本分,聽完沒有大吵大鬧,只是覺得別人是羨慕他家老譚在外掙錢多,編出來的謊話。
這不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老譚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都不敢相信。長年累月的農活和家庭重擔把她變得格外的蒼老,和老譚站在一起瞬間老了十歲。本來同床共枕的兩人在見到之後一時間居然不知道從哪一句話開始說起……
老譚在家呆了兩天就走了,這兩天在家深居簡出基本上不見人。沒人聽到吵鬧聲,也沒人聽到其他聲音,第三天天剛擦黑老譚就走了。至於這兩天發生了什麼,就成為了人們飯前茶後的餘談。
最奇葩的就是,那女孩是別人的孩子,現在自己能出來掙錢了,便把老譚說趕走就趕走了。老譚鬱悶不已有次喝醉了酒對工友說:“十多年我錢財基本上都用在了她們母女身上,到頭來居然買不到我一個做丈夫的名義。現在孩子長大了,我掙不到錢了居然說趕走就趕走了。”
善惡有報終是頭,老譚也算是受到了自己拋妻棄子的“報應”。
反之看老譚老婆這邊,孩子都成家了,壓力沒了的老譚老婆每天種點小菜,自己的日子過得也算是苦盡甘來。逢人就說:“現在日子好了,老譚也可以回來享清福咯。”
你看吧,老譚你丈夫的名義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