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初一到十五,在外地工作的人們都有回鄉的習慣,家中老人許久未見,回來時互道想念,這既是團圓,又是了卻心願。
譚家兒子譚有錢在城裡這幾年混得還不錯,靠著做木材批發和賣保險賺了一些錢,大小算是個老闆。
以前窮日子過多了,現在好不容易賺到了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城裡分期買了一套房。
縣城隔老家並不遠,老兩口早上出發坐車中午便到了兒子家裡,兒子雖然一直在縣城,但卻很少回家,一年頂多回去一次。
今天聽說兒子買了房,老兩口高興的合不攏嘴,到了兒子家兒子媳婦也是盛情款待。
譚有錢的大女兒譚梧見爺爺奶奶來了便笑盈盈的高興得不得了,小女兒譚柚則歪著腦袋不知道這兩人是誰。
一家六口還算是熱熱鬧鬧一團和氣,媳婦花菊炒了幾個家常小菜,飯桌上其樂融融,有說有笑。
第二天一大早老兩口就說要回去了,兒子拼命挽留,好不容易來了趟城,說多玩兩天好讓兒子媳婦儘儘孝。
老兩口心念家中養的雞鴨無人看管,便執意要走,後來老兩口再也沒有一起去過兒子家。
今年兒子老早就說要回家過年,老兩口聽到訊息高興壞了,早早的種了些蔬菜,養了些雞鴨,準備給過年回家的兒子和媳婦過個團圓豐盛的年。
過年如約而至,兒子卻耽擱了,說是要搞什麼年會,和“家人們”團圓,兒子說的這些老人根本不懂,老人們只是認為兒子賺錢不容易,過年都還要忙活,也就隨他去了。
後來兒子在年會上哭著喊著說自己的父母多麼多麼不容易,自己又做了什麼去孝順他們,自己這麼努力都是為了父母和孩子。
說得臺下眾人淚眼朦朧,紛紛感嘆生活不易,旁邊還有人應和著說:“我們經理可孝順了,什麼事情都率先想著父母,做我們經理的父母啊!那可真是享福了!”
年會開完第二天便是大年三十,兒子譚有錢便帶著老婆孩子去了媳婦孃家。
可誰知剛過過去沒幾天全國就爆發了病毒性感染,政府宣傳不要聚眾走親。
譚有錢聽說疫情特別嚴重還死了很多人,搞得他戰戰兢兢,大年初四便連忙帶著家人回到了縣城家裡。
回到家的譚有錢始終覺得城裡不安全,想回農村老家於是便打了電話問家裡情況。
不料家裡卻傳來了一個不好的訊息,父親譚感情的姐姐去世了,明天要去送行,雖說政府不允許聚眾,但老人去世,兄弟姊妹親戚走動是難免的,還有更巧的是去世老人兒子一家年前便是從病毒發源地回來的,聽到這裡嚇得兒子連忙掛了電話絕口不提此事。
一晃春節到了尾巴,今天是元宵節,因為疫情的原因,聽說各村各鄉封路很嚴重,出入檢查都很仔細,口罩溫度什麼的檢查一個都不能少,就連學校為顧及安全都遲遲未開學。
兒子譚有錢在家裡憋得發瘋,便尋思著該不該回一趟老家,譚有錢和媳婦花菊商議著該不該回去。
家裡的兩位老人接觸過病毒發源地回來的人,現在病毒很厲害,搞得人心惶惶,而且聽說病毒潛伏期是半個月。
兒子媳婦從初五到現在都沒有收到家裡的訊息,心裡雖然懸著,但還是覺得應該沒什麼事,於是一家人仔細打扮蒙著口罩便驅車回了老家。
老兩口這幾天也是想明白了兒子不回來的原因,雖有些心寒但還是能夠理解,中午做的飯依舊是殺雞殺鴨,蒸煎炒煮樣樣俱全。
中午吃飯的時候,大孫女兒合著老兩口把桌椅碗筷都擺好了,飯也盛好了,便叫父母妹妹來吃飯,眾人圍著桌子坐下了。
老母親容多心連忙招呼:“吃吧!怕是餓壞了。”
這時只見兒媳婦從一個塑膠袋裡拿出了兩副碗筷,而且他們還把身前的兩碗飯端到了一旁,全然不顧父母女兒。
老母親容多心看到這一幕神情有些暗淡,老父親譚感情卻不高興了:“好害怕我們傳染給你嗎?回趟家還自帶碗筷。”
兒媳婦花菊沒有說話,她撇了一眼丈夫,丈夫譚有錢尷尬的說道:“不是!我們已經習慣了,走哪兒都帶碗筷。”
老兩口話不多說,雖是佳餚美味,可現在卻味同嚼臘。
譚有錢一家四口,大女兒獨自吃飯時常和爺爺奶奶交談兩句,席間與父母沒有半句交談,小女兒卻在父母簇擁之下一會兒碗裡就堆成了小山。
席罷了,大女兒陪著爺爺奶奶收拾洗碗,譚有錢夫婦陪著小女兒嬉戲打鬧。
待到下午閒談之時,因為不能走親會友,譚有錢便覺無聊,譚有錢拿出手機準備玩一會兒,等待了半天也不見螢幕重新整理,農村老家無網無訊號,網路方面自然與城裡沒法比,譚有錢一時間更覺得索然無味,歸返之心又添了一分。
此時便聽到花菊說道:“我們好不容易回一趟老家,城裡那些雞蛋都吃夠了,家裡不是養了雞嘛!肯定有不少雞蛋!這可是正宗的土雞蛋,你去問問媽,看看有多少!”
譚有錢覺得媳婦說的有道理,他在城裡吃飯都是小心翼翼精挑細選,雞蛋要買最好且最便宜的“土雞蛋”,肉要買最正宗的“農家豬”,菜也要買農村的“農家菜”,反正他認為是“農民”賣的東西就都是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