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南方城市,戶外的太陽明晃晃地讓人睜不開眼,人的性情也如這天氣一般,比往常更容易煩躁。
上午11點整,來訪者準時推開了諮詢室的門,她臉色有些陰沉,鼻頭和嘴巴上方滲出顆顆汗珠,兩頰泛紅,在我面前落座後,低著頭嘆了一口氣,我等了一會兒見她依然沒有開口,就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嗎?
她這才打開話匣:“剛剛在樓下停車,保安說什麼也不讓我進到地下停車場,說不是業主只能把車停在上面,可是以前都是讓停的啊,我不想停在地面上,上面不好找車位,而且也太曬了……”
她執意要停下去,保安不放行,她和保安吵了幾句後,索性把車堵在停車場入口處,熄火下車,車就被堵在了地下停車場入口處的欄杆前面,而她徑直來到了諮詢室。
說到這裡,她的手機響了,我說“你先接一下”,是保安處的電話,告訴她再不把車挪走就叫拖車,她掛了電話,長長地出了一口氣,看著我說了一句:“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氣,不知道要衝誰發。”
隨後她站起來說:“我去把車挪走,老師你等我一下。”
來訪者離開了一會兒,讓我好奇的是,她的怨氣從何而來,為什麼說不知道衝誰發,這些怨氣本來是想衝誰發,又是什麼讓她把這些怨氣壓抑了下來呢,這些問題開始在我的心中升起來。
1
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來訪者告訴我,實際上她知道這裡的地下停車場不允許外來車輛進入,下面也只有少數非固定車位,但是她不願意停在地面,這個季節地面要麼暴曬,要麼下雨,停在地下就方便舒服得多,前幾次她都順利地停到了地下,都是她和保安說好話,說她只停一會兒,馬上就開走,保安才放她下去。
可是今天換了一位保安,她再怎麼想說服保安,保安都不放行,加之她早上就因為孩子起床晚了有些煩躁,就和保安吵了起來。
原本她抱著可以一如既往地停到地下的想法,今天卻受到了阻礙,保安沒有按照她的想法來,那一刻失控激起了憤怒。
這時她的眼裡也看不到他人,他人的主張和想法,已經完全被不能滿足的憤怒所佔據。
有個詞叫惱羞成怒,不能被滿足會啟用一種求而不得的羞恥感,體驗羞恥太難受了,就會用憤怒來掩蓋羞恥。
2
迫害焦慮
來訪者把車堵在入口處,也是一種對保安的攻擊,她把保安不讓她停下去的行為體驗成是對她的攻擊,所以她採取了反擊。
容易將他人的言行體驗成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或攻擊,這是一種迫害焦慮,當你可以理解什麼是迫害焦慮,你就會明白生活中那些對他人的敵意和衝突是怎麼來的。
迫害焦慮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初焦慮,根據客體關係學派心理學家克萊因的理論,嬰兒一出生,由死本能帶來的破壞衝動,是他正在體驗的內部危險,而離開了溫暖舒適的子宮環境,外部陌生的環境強化了內部對危險的體驗,引發了他的迫害恐懼。
這種恐懼促使一部分破壞衝動轉向外部,形成了攻擊性。
有句網路用語“總有刁民想要害朕”,說的就是迫害焦慮,如果撫養者沒有能力吸收嬰兒的迫害焦慮,或者早年的不安全的撫養環境強化了這種焦慮,那麼嬰兒迫害焦慮就較強,對應地形成了高攻擊性。
而人們往往容易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敵意,很難覺察自己對他人的敵意,因為有道德的監督和打擊,這種敵意就只有投射到他人身上,變成時常體驗到對方總在針對自己,總想佔自己的便宜,總想傷害自己。
3
無力感
很多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憤怒是對父母的,也知道自己想改變父母,正是因為想改變同時發現又改變不了,這種無力感讓自己更加憤怒,這時的憤怒指向自己。
就像我的來訪者和保安爭執之後發現,對於把車停到地下這件事她失敗了,她什麼也做不了了,她無法耐受這種無力而暴怒,這個暴怒是對自己的暴怒。
她把車堵在入口自己一走了之,好像一定要做些什麼,避免讓自己陷入無力。
對自己憤怒是很難受的,再次指向他人,憤怒在轉向自身和他人之間來回擺盪。
指向他人的時候經常會變形成一種得理不饒人和咄咄逼人,不能肆意表達的攻擊,在暗中尋求出口,一旦來到了可以攻擊的位置,就會肆意想攻擊別人,比如朝向服務人員,或者代表乙方位置的人,就是要把這些痛苦統統讓他人感受一遍。這也是來訪者說自己為什麼總會和這類人發脾氣的原因。
4
憤怒的意義
01 憤怒不能被消除
我的來訪者說,以前她就是那種別人說的有戾氣的人,這股怨恨大多時候朝向自己,讓自己痛苦不堪,還有些時候一不留心就向他人釋放,但她和別人爭吵的樣子自己也很討厭,甚至覺得驚訝和恐怖,就像今天她竟然把車堵在門口自己走了,怎樣才能消除這股怨恨的能量成了她最大的願望。
但如果真的消除了這個憤怒,我們會怎麼樣呢,一旦我們不憤怒了,放下了,曾經那個無力的、受傷的自己又該怎麼安置呢,不再憤怒了會讓我們覺得棄過去於不顧,好像背叛了過去的自己。
或許在消除之前,我們需要理解憤怒在述說著什麼。
有怨恨,好像在說,我現在可以保護過去的自己,如果理解到憤怒和攻擊是對過去的自己的補償,憤怒的能量就會降低,由憤怒帶來的攻擊行為才能減少。
受傷後有憤怒是正常的,憤怒也不能被消除,我們需要避免的是由憤怒直接引發的暴力行為。
02 觀察憤怒
有一句話叫“生氣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說實話,一聽到這句話會更讓人生氣,沒有人想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很多人對自己和他人發生衝突尤其厭惡,他們想弄明白的是為什麼會有這種發洩。
理解憤怒之前,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憤怒產生了觀察的興趣。
這位來訪者有覺察能力,可能從她下車往諮詢室來的路上她都在想,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這麼生氣,直到她表達出“我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怨氣”,意味著她開始觀察她的情緒,而不再只是被這個憤怒淹沒,而繼續使用過激行為來表達憤怒。
雖然這時她還不能理解自己的憤怒,但觀察憤怒是理解憤怒的開始。
03 容納憤怒
而觀察憤怒之前,我們需要有一個空間可以暫時容納一下憤怒。
對於來訪者來說,恰好經歷了這個事情就來到了諮詢室,和諮詢師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可以安放情緒的空間。
而現實生活是,很多人並沒有一個可以容納憤怒和怨恨的空間,造成了這個人要麼是被這些情緒淹沒,在痛苦中攻擊自己,要麼是把憤怒見諸行動,和別人的衝突加劇。
在這樣一個容器裡,獲得面對的勇氣,回到那些曾經受傷的時刻,來到那個受傷的自己面前,問一問她,是否還需要自己始終懷揣對他人的憤怒,隨時保持攻擊的態勢,以保護曾經受傷的自己。
至此,我們對憤怒獲得了新視角,憤怒在容器中得以轉化。
*個案故事為虛構,但呈現的感受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