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在我班裡有一個特別內向的小男生,白白淨淨的,他很沉默,沉默到讓你感知不到他的存在,我曾一度以為這是個問題孩子。

可能是因為我內心有一股倔強,也有著好奇,想要試著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第一天,我叫孩子回答問題。他就那樣一言不發,沉默著。我走到他身旁,發現他緊張到兩隻耳朵是通紅的,手裡也沒閒著,兩隻手一直在把玩著書本的一角。看出了孩子的窘迫,我耐心等了他一會。之後見孩子還是沉默著,於是我告訴其他小朋友,這個小朋友比較內向,我們需要等他,需要給他鼓勵。後來我對孩子說,讓他再思考一下,以後請他來回答。

第二天上課,我依舊讓他回答問題,他依然沉默,但是沉默了很久之後,他嘴裡奔出兩個字。雖然是得距離他很近才能聽得清的聲音,但是我知道他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才冒出這兩個字。之後我在班上對其他小朋友講,希望他們給他鼓掌,因為他比昨天有了進步。

第三天,我照例提問他問題,出乎我意料的是,他沉默的時間短了,竟然說了完整的一句話。聽他說完,我的內心忍不住湧過一陣暖流,也為自己的堅持是對的而欣慰。

也藉此機會,我對班上其他的小朋友說道,“說錯了也沒關係,我們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不要因為懼怕別人的目光,而讓自己失去機會。即使說錯了,也不會有人嘲笑的。”

是因為當了老師,我才想研究心理學,想要知道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於是就有了我和《童年不缺愛》這本書的相遇。

這本書的作者是心心媽(原名:專案),育有兩個女兒,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凱叔講故事、成長樹等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

在我翻閱《童年不缺愛》這本書的時候,作者提到了心理學家的觀點,‘生而為人,我們都有兩個最基本的訴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際關係中被對方看見。’

我們大人哪怕已成長多年,仍然期盼來自外界的肯定,渴望被別人看見,更何況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呢?

《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提到,

”當一個孩子被’看見‘、被理解時,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更像‘我與你’的關係。

在這種關係裡,我不需要你作為一個工具,去承擔、滿足我的需求。在這種關係裡,我丟棄以往習得的經驗與判斷,願意以全然‘無知’的心態去了解你更多。

我站在你的身旁,懷抱著充沛的愛與極大的好奇,去嘗試理解與體諒,我小心地向你求證,以這樣的姿態溫柔傳達—’我在這裡,我聽見你,我理解你,我在乎你。‘

當孩子被這樣善待與珍愛時,他便能感受到安全,踏實,他也會經由我們,愛上整個世界。”

無意間讀到的這段文字,打動了我的內心,觸動了我的柔軟,讓我深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維護孩子們的內心是多麼重要,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被老師‘看到’的那個孩子也顯得尤為重要。

在作者提到的文字裡,最讓我也更為有共鳴的是,不給孩子們貼上各種標籤。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周圍的親戚朋友出於無知,給我添上了某一些標籤,導致自己小時候很在意,在潛意識當中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的人,雖然時隔多年,我已然不是當時那個孩子,也已然不是他們眼裡的那種人了。但是在某些時候,回憶起來,卻覺是對我自身的傷害。時至今日,偶爾會有仍然會有那種負重的心情。所以在讀到作者的文字時,特別能理解孩子的那種感覺,大概這就是所謂的感同身受吧。

“心理學中,有一種常見的症狀叫作‘自證預言’。它指的是,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語言會重塑我們的大腦,當我們習慣了這麼說時,我們就會堅信這就是事實,而當我們堅信它是事實時,就會不自覺進入“自證預言”模式—在生活中不斷蒐集能證明它的資訊,最終讓它真的變成現實。

不給孩子貼‘中性標籤’,我們需要懷抱一份相信—相信孩子是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的。當下的他有什麼樣的行為與信念,不代表一週後、年後,乃至幾年後還是這樣。有了這份相信,我們就不會再用孩子一時的行為來定義他這個人。

父母們給孩子貼上的標籤,可不就像束縛孩子的籠子嗎?待他們長大,我們早已不在他身邊,或許他們還會記得自己是“不愛看書的”“乖巧的”“沒出息的”……這些詞、這些評價束縛著他們。他們忘記了自己其實是立體的,是豐富的,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可以自在舒展的、如他們所願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以大人的視覺,不知是出於無知,還是自身出於對這個社會的感知,過早地給孩子添上了各種標籤,卻不知道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可能內心深處一輩子都要揹負這個枷鎖去負重前行。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另外讓我有感觸的一點是,作者提出的遊戲力概念。在我的印象裡,遊戲而已,就是陪孩子一起玩而已,沒什麼特別大的意義。等我把書中的內容看完之後,才發覺不是。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大師加利·蘭德雷斯( Garry Landreth)說:玩具就好比是兒童的詞彙,遊戲就是他們的語言。”

當我看完書中的內容時,剛巧趕上我去教孩子數學,於是我就用孩子的玩具來教她做題,效果還是可以的,立馬對於這個遊戲力有了自己的瞭解,很是喜歡。覺得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總體來說,《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對我還是有用的,當然不是為了教育自家孩子,而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學校裡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能更好地和她們做朋友。有育兒困惑的年輕一代,可以拿來參考一下。

9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聽聽老人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