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房子
三月份的時候,表妹跟我說我奶奶生病住院了。起初我並沒有太在意,因為之前我媽在電話裡跟我說過,說奶奶感冒住院,在打吊瓶。可最終檢查出來的結果卻是癌症,我本來以為是我媽害怕我擔心故意騙我的。原來並不是,只是奶奶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咳嗽,我爸媽就以為她只是感冒了。而我妹在縣城醫院陪著我奶奶,剛知道訊息就通知我,我確實要早先我爸媽知道這個訊息。
這個訊息對我來說太突然了。奶奶的身體一直很好,我媽說前幾年她還能上樹摘蘋果,所以奶奶的身體我一直沒有太擔憂。科學研究證明,女性的壽命普遍好於男性,爺爺跟奶奶兩個人固然不會同時離開,其實我一直以為奶奶的壽命要比爺爺長。
非正常死亡下,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和意外,相比較來說意外發生的機率很低,而疾病就像一個不速之客,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光顧。有時候折騰一下你就有了,有時候可能會把人帶走。
1
畢業後我就去了北京工作,每年回家的次數很少。我跟我媽說每次回來都能感覺村裡的老人老得真快,爺爺奶奶也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突然感覺他們老了。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爸媽刻意的不讓我在我奶奶家吃飯,每當重要節日有晚輩來看我爺爺奶奶,也都是由我家或我大伯家來招待。包括春節,我姑姑他們回家也都不會在爺爺奶奶家吃飯。起初我還不太理解,因為我一直想在奶奶家吃頓飯,也算是陪陪他們。後來我才明白,原來我爸媽是不想勞煩我奶奶,她年齡大了。如果是爺爺奶奶自己吃飯,可能隨便做點就好。而如果我在那吃飯,奶奶知道我挑食,她就要一番準備,洗菜、炒菜等等,我爸媽是不想讓她勞累。
以前每當農忙的時候,我家和大伯家都顧不上做飯,隨便對付點就行。每次奶奶都會做好飯,到了飯點叫她兩個兒子和兒媳婦去吃就行。但後來由於身體不如以前,她已經難以忙活準備好幾個人的飯菜了。
奶奶家的院子,種了一些蔬菜。
原來我總是認為爺爺奶奶家的日子應該還算不錯的,靠著蘋果每年也能有個2萬多的收入。可不種蘋果後,我能明顯感受出奶奶家的生活過得緊巴些了,這點後來也從我爸和我堂哥的口中也得到了驗證。
我爸說奶奶家平時晚上連電都很少使用,早早的就關燈睡覺,家裡的燈是能少打就少打,能不打就不打,不想浪費錢,即使每個月的電費都是我家裡幫她交。或許她心中壓根就不知道每個月的電費具體多少錢,但只要節約就對了。
有一次回家,我堂哥把我單獨叫到一個地方,悄悄地跟我說奶奶家沒錢了,想讓我跟他一起給奶奶家一些錢。其實本來我也每年固定的會給爺爺奶奶兩次錢,只是之前更多的是出於孝順,好像是一種儀式感,每次給她的時候她也總是各種推諉,卻從沒想過原來我給奶奶的錢還真是有用。
2
有的人可能會有疑問,奶奶有兩個兒子,我爸和我大伯,每年一家孝敬她2-3000塊錢,再加上國家每年給60歲以上老人的1000多養老錢,這樣算下來是能滿足他們生活的。我之前也一直這麼想,況且對於我家和我大伯家來說每年拿出這些錢都不是問題。
看似簡單的事情,實則卻並不如我們想的那樣。一來因為爺爺奶奶並不會主動去要,對於這點年輕人或許不能理解,認為兒子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或許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自己可以節省一切好東西給孩子,卻不會主動向孩子索取一分一釐。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短影片,博主去當地農村的一個集市上拍攝。一個80多歲的大娘,還要趕集擺攤賣東西,博主問她,為啥這麼大年紀還出來擺攤。大娘說自己有兩個兒子和一個閨女,但是每家都最少有2個孩子,有的還有3個孩子,閨女和兒子家的生活條件也不是很好,不想給他們加負擔,自己能掙點就掙點。這應該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了。當然你要說一家每年拿出2-3000塊錢,我覺得也不是難事。但據我所瞭解的情況,在農村每年能主動,心甘情願拿出幾千塊錢來孝敬父母的畢竟是少數。
根據奶奶的年齡推算她是1931年出生的,上學的時候對歷史不太感興趣,對於所謂的年代完全沒什麼概念。直到近兩年年透過一些影視作品和書籍對咱們國家的發展歷程才有所瞭解。1931年,驚訝於奶奶出生的時候原來還沒有建國,以前我還對爺爺奶奶不識字這事還感覺挺不可思議的,現在想想都能理解了。他們經歷了文革、大躍進,大鍋飯的時代,這一想很多事都能解釋得通了。經歷過苦日子的人都會養成節儉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儲存到現在,伴隨一生。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還擔心著未來某一天說不定會再貧窮,有一種隱憂,依然很節儉。
3
奶奶是有遺憾的,她跟爺爺上了年紀以後也沒有什麼心願,更沒有什麼物質慾望,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們過得好。從物理空間上講,他們的世界只有縣城範圍那麼大,奶奶暈車,所以平時很少去遠的地方。之前爺爺奶奶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看到我堂哥結婚、生孩子,現在我哥家的孩子都已經7歲,上小學了。雖然老人熱切盼望著看到下一代,但是等到我侄子這一代,他對老奶奶、老爺爺或許沒什麼深厚的感情,平時見面的次數也不多,到了老奶奶,老爺爺家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翻箱倒櫃,希望找出點“好東西”。老爺爺老奶奶給點好吃的,心裡就非常開心,也有了去看望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動力。
奶奶頭頂上的天空
四代同堂是很多老人的願望,奶奶已經看到了重孫子,包括我表哥、表妹家的孩子都看到了。她最大的期盼就是能看到我的孩子,可是這終究成了最大的遺憾。我媽說如果我是個外甥的話還好一些,但對爺爺奶奶來說,孫子從來都是更重要一些。
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當初沒來北京,在省內一個二線城市的話,或許我也早早結婚,孩子可能也2、3歲了。人們說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一線城市的壓力確實會推遲很多人要孩子的時間。
4
從得知奶奶癌症的那一刻起,我就想我會在什麼時候接到奶奶的病危電話。可能是在公交車上,可能是在下班的地鐵上,也可能是在吃飯的時候等等。結果是在早上七點多我在洗手間洗刷的時候,突然接到了我爸的電話。因為害怕我爺爺太受打擊,所以當天就要把人當天火化、下葬。
這個時候才能最真切感受到物理距離的影響和交通工具的重要性,那一刻真的很無奈。從北京去我家的火車,普通火車需要12個小時,晚上坐車要第二天中午才能到家。高鐵的話只有早上七點半和下午三點多的,早上七點半的顯然已經趕不上了,下午三點多的車,等到家也都是晚上九點鐘了。而坐飛機的話只有下午的機票,等到了市裡的機場,再從市裡打車回家估計也得晚上才能到家。
原來沒有高鐵的時候我天天盼著開通高鐵,後來有了高鐵又抱怨起它的速度,從北京到濟南400公里只需要不到兩個小時,但是再從濟南到我家380公里卻需要四個多小時。聽人家說時間長,一是因為省內鐵路的基礎設施不行,二是因為省內停的車站太多了。也難怪,要是不這樣,估計我們那小鎮就不停了。
我曾經希望透過持續換乘的方式來縮短一下時間,但是查過所有方案後發現總的時長並不比直達的列車短。即便是坐飛機,雖然飛行時間短,但算一算我從北京的小區到機場的距離,再算一下從機場到市裡,再從市裡到我家,總的時間跟高鐵比起來差不多,而且相比較而言要麻煩很多。
我也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說過,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是離家近一些更好。
5
我們那人民醫院的患者基本都來自農村和縣城,縣城由於沒有什麼工業所以城裡人的收入也不高。對於不治之症,且患者年齡比較大的,醫生通常都不建議治療了。治療的話,病人受罪,活人負債,老人一段時間走了,活著的人還要好好生活。在我們農村也有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老人到了8、90歲得了那種很難治療的病,孩子通常是都不願掏錢治療的。醫院給開點藥,帶老人回家調養,其實約等於等死。
我們村莊
不誇張地說,村裡的老人開口讓兒子帶著自己去看病都是需要勇氣的。第一是因為麻煩,鄉村的醫院設施不行,稍微嚴重一點的疾病都要去縣城的醫院,從我們村去縣城要60多里路。農村家裡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三輪車和摩托車,這對老人來說並不適合,特別是秋冬季節,天冷。坐轎車的話,要麼就得花錢打出租,或者是把在城裡工作的孫子叫回來,拉著自己去醫院。第二是心疼錢,在我國醫藥費對一個家庭的負擔,我不說,相信大家也都明白。
6
國慶節回家的時候,看奶奶說話就已經有些無力,當時我故意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跟她笑呵呵。家裡人一直隱瞞著不告訴她真實的病情,我也不希望傳遞一些負面情緒給她。奶奶臨了的日子,骨瘦如柴,她已經吃不下飯,剛開始還能打吊瓶,後來就只能喝冰水,以此度日。看到奶奶的狀態,讓我意識到“心智”、“意識”、“毅力”、“精氣神”這四個詞的含義。一個人有沒有精神,狀態差別真的很大。後期雖然她已說不出話,但是意識很清醒,能夠辨認出每一個去看她的人是誰。雖然說不出口,但她還能指示別人做事,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和人仍然會表現得很明顯。
雖然我們說一個人活到87歲,已經挺長壽的了。但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出奶奶是不想離開的,她還在費力抗爭著,躺在床上不時翻著身子。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生命很脆弱,好生生的一個人突然就告別了。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生命很堅強,一個人不斷與病魔抗爭,極力拖延時間。可這好像是命運,結果似乎是早已註定的。
7
親人離世,很多人都會留下遺憾,對於長期在異地工作的年輕人這點可能更嚴重。由於工作的關係自己長期不能陪在親人身邊,我也曾想過尋找一種好的方案去彌補這件事。想來想去,最重要的還是要多陪在他們身邊。所以有時候我特別羨慕那些離一線城市特別近的人,由於社會發展,一線城市吸引了最多的年輕人,提供了最豐富的就業機會,如果你的家離一線城市很近,這樣就能常回家看看。既不耽誤自己的事業,也能時常陪陪家人。可是每個人所面對的基礎不一樣,生活終究也不能是完美的,要不怎麼會說選擇很重要呢。
從得知奶奶的病情到她離世,經過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或許正是這樣,家裡人早已有了心理準備。本來我們都挺擔心爺爺會受不了,擔心奶奶走的時候他會出事。結果爺爺的心情還算平靜,雖然很傷心,但他一直說自己想得開,我哭的時候還在不斷安慰我。
爺爺以後要成為一個孤單的老頭了,我特意數了一下,爺爺住的那一片,7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很少了。加上他性格有些倔強,耳朵聽力也不好,有的人還聊不來。他也不像奶奶那樣比較健談,平時少接受新鮮事物,口中的那些故事,估計人家年輕一點的都聽夠了。
之前有奶奶在的時候,奶奶還能偶爾去趕集買點東西。現在剩下他自己,本來就很節省,之前也沒有趕集的習慣,買了肉菜也沒人做,以後靠著我家和我大伯家輪流送飯。他說人家送了什麼他吃什麼,依照他的性格,他是不會主動提要求的,他要做一個不麻煩別人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