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煙火》裡的歌詞有一句是這麼唱的-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但,我們真的那麼不一樣嗎?
我們是被環境塑造的,相同的觀念,填鴨式的教育,標準的答案......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不一樣。
作為一個常浸淫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文藝青年”---我,常常也會有些自命清高,並且陷入認為錢是不好的東西的錯覺中。
因為很多的文學作品的價值觀裡都會傳遞說:錢是銅臭,它會腐蝕掉一個人的品德。
於是對生活的要求在我能力中,我認為只需要餓不死就可以了,其它的也不需要。
我陷入到一種過早“平淡是真”的心態。
或許有人會羨慕地說,呀,這樣很好的,這種少物慾樸實無華的生活狀態,很多人都做不到呢?
但一個人在得到後主動選擇極簡的狀態和一個人從未得到而就選擇了極簡的狀態是不一樣的,這樣的心態就像我考上了清華北大不上和我能來就沒有考上過只能選擇在某所大學讀一樣,它不是真的“平淡是真”。
好在,當我陷入這樣的侷限、自命清高的思想中時,有人點醒了我。
身邊有一個認識的姐姐JOY,年紀和我母親差不多,是一個政府機關的領導,我們因為有相同的興趣愛好而走在一起。
一天,她問過我對未來的打算和對家人的擔心後,對我說,你的觀念是錯誤的,錢很重要,只有你過好了之後,你能自己解決你所要解決的問題之後,你才能去照顧到你的家人,而你個人的興趣,你需要結識更多的人,去更多的地方看見世界,這些都需要金錢的支撐。
事實上,錢是一箇中性的事物,你能讓它幫你做壞事,也能幫你做好事。錢不是臭的,很多文人喜歡把它賦予屬性,端看你是被它利用,被它束縛,還是你更好地去使用它。
有人說你看誰誰誰不就是因為有錢而變壞了麼?
實際上我認為,金錢是個很好的試金石,也許這個人本性就是壞的,只是沒有金錢賦予ta力量,它能很好地隱藏;而一旦賦予了力量,ta真實的一面就更充分地展現出來。在金錢的加持下,仍能保持知行合一,前後一致,說到做到的狀態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尊重、靠近 和信賴的人。
金錢就是力量,它能帶你走到很遠的地方。
還有一個點醒我的人是李笑來,新東方教師和區塊鏈投資社群建立者。
我購買了李笑來7年的《相約7年後》直播,他會在每個月的月末直播更新一個概念,概念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當你對一件事物的定義發生轉變,你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和行為。
比如說,你所認為的“長期”是21天,習得一個習慣,那麼你的行為就會以21天做為標尺,實際上21天很難積累出質變;而如果你所認為的“長期”是10年,那麼你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和改進它,更大的機率會做成一件事甚至很多件事。
於是在這個月末,他說,我們要重視金錢,重視金錢的力量。
我們在上了年紀之後比年輕的時候更被人信任和信賴,這是為什麼?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能透過金錢給到他人支撐,我們要在年輕的時候就重視積累我們個人的資本,才能在遇見意外事情的時候從容不迫。
他說他年輕時選擇工作的時候,從來不問自己的興趣,也看不長遠,端看當下能賺到多少錢,畢竟前途也是前途未卜的事;逐漸當自己手裡有了一定的金錢積累,才能夠有時間精力去思考更長遠的事。
而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是不做虧心事,站著賺錢,不委屈地賺錢,不賺昧良心的錢。當我們能問心無愧地做人做事,那就是在為自己積累信譽,做人做事坦坦蕩蕩。
有俗語稱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如果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我就真的以為世界如書中觀點裡說的那樣。我仍舊狹隘地活著,為了不變壞,不重視積累地活著,不重視金錢力量地活著。
一個人的成就超不過他的夢想,求其上得其中,也有吸引力法則是這樣表達的,你所希望的會因為你真的希望而靠近你,當心的疆域沒有被開啟,你只能看見狹隘的範圍,就像你使用手電筒去探路所能看見的範圍,和你有太陽,在太陽光下走路時能看到的範圍一樣。
而後重視金錢力量的我看見,賺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仍是有希望的,我們在積累、在投資、在努力賺錢,我們賺錢之後依然不做虧心事,保持本心,在問心無愧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