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客廳看電視,我在房間電腦上翻閱新聞。
“爸爸,爸爸,我要吃爆米花……”我推門出去一看,電視螢幕上正在放映豬媽媽拿玉米給佩奇做爆米花的鏡頭。看著娃娃那張滿臉饞像的臉,想起多年前自己同樣滿臉饞像的臉。那個時候表姐對我說,你要是考第一,街天給你崩爆米花吃。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基本上沒有零食,爆米花成了可見的一種夢想。為了吃到爆米花,在表姐的激勵下,我就使勁考了個班級第一名,帶回張獎狀用漿糊貼在裱著舊棉紙的牆上。到了街天,表姐帶著我圓了那個遍地滿是白雪一樣厚厚爆米花的夢,自從親自聽到崩爆米花的“砰……砰”響聲後,我從小就喜愛上趕街。
童年的時候,隔壁鄰舍是經常來回的串門子的。男人們在寨子裡漫無目的地閒逛,嘴角叼著“青蛙皮”春城菸捲,走東串西衝散殼子(閒聊),很是逍遙自在。女人們也出來串門子,挎著那時最流行的彩色塑膠掛籮,裡面無非是裝些毛線、織針及毛衣織法教程書籍。三五成群,或坐或站在人家的門口臺階上,手裡的織針翻飛,一邊說笑著,一邊默數著毛線衣上針、平針的數目。小孩子更愛串門,目的很簡單,找玩伴玩耍,約著尋吃找喝。在街子當天,一幫孩子總會邀約著“飛簷走壁”的撒歡,而最終的目的地,多半便是跟長輩要些零錢奔去趕騰衝的街子。
騰衝,在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的遊記中即有“騰越州城之南門,即當大街之北,城南居市甚盛,城中所無,而此城又迤西所無”的記述。騰衝傳統意義的街子以五天為一街,打我記事起騰衝的街子一直是店鋪林立、行業齊備、購銷兩旺,在街子天時人擠人、腳抵腳、肩磨肩,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騰衝人對於早點從來都不馬虎,趕街的人尤其如此。大家都知道趕街是一個力氣活,特別從邊遠地方來趕街的,迎著星星來,追著月亮回的大有人在,只有吃飽喝足才有力氣做買賣交易。當趕街的人從四面八方擁來的時候,集市上的早點攤早已是熱火朝天。有賣餌絲米線的,有賣豆漿油條的,有賣稀豆粉粑粑的,還有賣菜豆花的。人們根據自己口味隨意的找個攤子,長條板凳上坐定,來一碗豆花、煮碗餌絲或者燒個粑粑,隨喜所好。
菜豆花,顧名思義,就是混有蔬菜的豆腐腦。菜豆花的製作流程簡單,卻營養豐富。選取優質黃豆用水泡上一夜,磨漿濾渣,將過濾好的濃漿用大火煮沸,投好切碎的青白小菜,改為小火慢慢地煮,鍋裡的豆漿就會慢慢浮起,逐漸與菜一起凝固,這樣就成了一碗美味的菜豆花。食用的時候,攤主還會提供豆豉水等諸多配料。
當然也有性急的趕街人,看見蹬著三輪車邊走邊叫賣“飯糰、豆漿、油條……”的小販,便急匆匆攔上去,一個熱乎乎脆生生夾著酥豆腐、苤菜根等佐料的飯糰加一杯濃濃的豆漿便成了清晨的舌尖美食。
各個早點攤老闆忙得頭頂冒汗,肥大的肚腩圍著一塊噴繪商家廣告的圍裙,一邊迎著笑臉答應著客人的要求,一邊跑前跑後的盛湯遞水。趕街人吃飽喝足後,男人抱著水煙筒咂上一隻煙,女人們喝足了釅茶水,才開始向著朝陽慢悠悠地開始一天的趕街之行。
騰衝的街子與很多地方不同,在很多街子上充滿了異國情調。所以看到緬甸、印度甚至是孟加拉的小商販,你根本不用驚訝,這是與騰衝幾百年前出現的“窮走夷方急走廠”的馬幫文化不無關係。騰衝至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的商旅貨運路線發展到清末民國時期進入鼎盛,大量的商品均以騰衝為集散中心。透過與國外的交流,各種外來文明與傳統本地文明交流整合,出現了騰衝所特有的尊重個人,追求民主,崇尚開拓,講求理性等有著特色的地域文明。
或許每個地方街子的特色不同,但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不管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在逛了騰衝的街子後,也勾起了當一個饕餮之徒的慾望。
騰衝的美食,不止一次走上國家級媒體。從之前的藺大媽松花糕到《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的騰衝稀豆粉,從大薄片到央視《味道》上的頭腦,不勝列舉。稀豆粉是雲南部分地區的特色小吃,採用豌豆磨粉吊漿熬攪而成,品相金黃,口感細膩,在騰衝特別受歡迎。吃法隨意,可放入芫荽、醬油、辣油、花椒油、酥豆腐水等佐料拌勻直接入口,也可與風吹粑粑、餌絲、米線、油條等搭配。
除了稀豆粉,騰衝街上還有解熱的擦粉、爽口的千張肉、消暑的涼粉、酸辣的大薄片、細膩的蛋卷、甜蜜的糖八寶、開胃的鹹八寶、鮮嫩的野生菌、純正的粑粑……。除本地特色美食,還有撒撇、泡魯達、菠蘿飯、鬼雞、酸扒菜、舂乾巴等等帶少數民族風情或者異域風情的美食。騰衝的街子,真正的做到吃穿住行遊一應物品,應有盡有。當地人自豪地說,趕騰衝的街子讓你會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錯覺。
為了便於不錯過任何一個街子天,聰慧的騰衝人以主大街天為基礎,按照時間順序將騰衝所有的主要街天進行了排列,目的就是讓你好好的領略騰衝每一個街子的特色。村上春樹曾說:“剛剛好,看見你幸福的樣子,於是幸福著你的幸福”。每個滿載而歸的人,心底一定都盪漾起過漣漪。當你用幸福的態度去對待世事,就會收穫幸福。而我,正如村上春樹說的一樣,就會得到你幸福的春日暖陽。
文圖:周宏武
稽核:王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