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嘴的俗語有不少。
如“口吐蓮花”是誇口才極好,妙語如珠。
如“狗嘴吐不出象牙”是指胡說八道,開口說不出好聽的話。
再如“嘴上少了個站崗的”是亂說瞎說,說話說前沒有先用心想想。
事實也正是如此,只要細細地觀察嘴巴,是可以發現許多重要資訊的。
如,宋代的李龍眠畫過一幅畫,畫上的賭徒們正在圍桌賭博,其中一人按捺不住,竟雙腿立起,圓睜雙眼盯著桌上的骰子做大聲疾呼狀,其時骰子正好轉到“六”的位置。一日,蘇東坡見了此畫,立即認定這個大聲疾呼者必是閩人,為什麼?因為天下人喊“六”時皆做閉口狀,唯閩人張口。大家再一打聽,果然。
有趣的是,筆者閒時看書,也曾覓得一個類似的故事。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十分善畫,但從不賣畫給家鄉那個橫行霸道的鹽商。鹽商挺氣,便破費買了張古畫,還指著古畫對吳承恩說:“看清楚了!這可是吳道子的真跡,值三千兩銀子呢!”吳承恩也就看了看畫,畫上的判官鍾馗正在擲骰子,桌上的幾個骰子皆為五點,還有一個骰子正在滴溜溜地轉,但見鍾馗正指著著那旋轉著的骰子大喊著什麼,嘴張得很大!而看到這,吳道子也就冷冷一笑,還對鹽商說了一句:“您這張畫,頂多也就值三兩銀子!”鹽商驚問其故,吳承恩也就從從容容地回答:“桌上五隻骰子皆為五點,如果第六隻骰子停下來也是五點,鍾馗就贏了,可見此時他肯定在喊五,而喊五決不可能大張著嘴!既然畫上的鐘馗大張著嘴喊五,就足見此必假畫!”鹽商聽了,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如此看來,觀察嘴巴,的確可以發現許多許多。
B
於是想起了“吃相”一詞,即吃東西時的模樣。
細品不同人的不同吃相,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調研,至少可以透過吃相窺知進餐者的教養與性格。如,章太炎愛吃花生米,袁世凱稱帝之後,他氣憤之極,曾將袁的名字寫在花生米上,每將一顆花生米丟進嘴裡,都要咬得粉碎,其滿腔義憤,由此可見一斑。
再如《水滸》中的李逵,在江洲的酒樓上初見宋江時,曾高興得倒頭就拜,連聲說“我的娘,你咋不早說,讓俺也高興高興!”當宋江請他就坐時,他不僅爽然就坐且立即虎咽狼吞――他並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撈起盤中的魚,連肉帶刺一古腦兒丟進嘴裡咬碎,把個湯湯水水淋了一桌子!如此快人快語,使宋江一看就喜上了三分。
尤其發人深省的是,南方一家公司在招聘業務員時,就曾特意觀察應試者的嘴巴,留意他們的吃相。結果有三人落選,其一是嚼東西時聲音太響,其二是把公然把骨頭吐在了地上,其三是上桌後表現得迫不急待,換言之,正因為此三人吃相不佳遠離了大雅,這才慘遭淘汰的。
C
最後,讓我們細品兩個與嘴巴有關的故事。
其一。杭州有個心直口快的高僧,乾隆下江南時,為刁難和尚,曾妝扮成秀才故意遞過兩枚雞蛋讓和尚吃。乾隆心想,只要你吃,你那不吃腥葷的話就是假的,只要你不吃,就立即治你個欺君之罪。不料高僧早已看出面前的秀才乃是當今的皇上,就立刻開口把雞蛋完整地吞了下去,乾隆正欲發作,不料那和尚唸了首詩:“混沌乾坤一殼包,既無皮骨也無毛,貧僧孵你西天去,免在人間挨一刀。”說著一張“嘴”,“嘴”裡便飛出一對歡蹦亂跳的小雞且沖天而去,乾隆看呆了,也只好作罷。
其二。
兩名外國人來到中國並走進一家中餐館,面對餐桌上目不瑕接的各類菜餚,他們驚歎不已不由得大張開嘴,因為用不好筷子,就小心翼翼地學--那動作特別彆扭,在餐館就餐的兩位中國人見了,想笑又覺得不禮貌,就使勁憋著,結果手一抖,筷子上夾著的餃子掉進了酒杯,於是將餃子從酒杯中撈出來放進嘴裡接著吃,老外見了,也就立刻“照葫蘆畫瓢”,也將餃子放進酒杯蘸了蘸再放進嘴裡,眼見老外被白酒辣得五官都錯了位,兩位中國人再也憋不住,於是“卟”的一聲笑,兩根麵條從鼻子裡噴了出來,老外一看大驚,還極謙恭地說了一句:“上帝!如此本事,咱們肯定學不會!”
細想這小幽默,不僅極生動,而且挺溫暖,無論故事中的外國人,還是故事中的中國人,都挺善良――一方謙恭另一方溫暖――故事既沒有挖苦老外,也沒有挖苦中國人,只不過稍稍寫了幾個關於嘴的細節,就成功地再現了中外“吃”文化的巨大區別。
細看嘴巴並聯想開去,學問真的很多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