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蘇州府盛澤鎮,有個賣絲綢的小販名叫施復,這天,他將積攢的四匹綢緞,拿到綢緞行去賣。驗貨付錢,收好銀子,向主人拱手道別,轉身離去。
正行走時,忽然看到一個屋簷底下有個青布小包,緊走兩步撿起來裝到袖筒裡。走到空曠無人處,開啟一看,是兩錠銀子,還有幾塊碎銀。心中歡喜,暗想:今兒個運氣可真好。
一路走,一路計劃著:拿這些銀子再添一張織機,織更多綢緞,賺更多錢,攢多了,再置辦些田產,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又一轉念,不行,這錢要是富人丟的,用就用了,要是客商丟的,或像我一樣小本經營,這些錢如同命根,我用了這錢,心裡也不安穩,算了,這錢不能要。
施復又回到撿錢的地方,等了半天,只見一個年輕後生急匆匆地走進路旁店鋪叫到:“店主,我的銀包忘到你櫃上了,你可撿到?” 店主罵道:“混賬,早上給了你銀子,現在來找,這麼多人,多少包也讓人拿走了。” 後生急得直跳。
施復擠過來問清了包裹和銀兩數目,將銀子交還給後生,後生千恩萬謝地走了。眾人有稱讚的,也有說他傻的,還有說這是積德,將來必有好報。回家後,施復跟妻子說了這事,妻子也說他做得好,兩人都沒將這事放在心上。
施復養了很多蠶,蠶種選得好,織得絲綢質量好,賣的價也高,幾年間又添了三四張織機,家裡越來越富裕,生了個兒子叫觀保,剛兩歲。
這年又到了養蠶時節,附近的桑葉都採完了,施復跟十幾個鄉鄰乘船過太湖,到外鄉買桑葉。
下午出發,天色傍晚時,到了一個村旁,靠岸停船,準備歇宿,做飯時發現沒帶火石,施復說:“我去找個人家借火種”。到村裡看到有戶人家街門半開半掩,施復朝門裡喊道:“有人嗎?” 出來一個婦人,施復說:“大嫂,我是太湖對岸鎮上的人,船上做飯,借個火種。” 婦人進去將麻繩點燃遞給施復,施複道謝離去。
剛走幾步,聽身後喊道:“借火地回來,你手巾掉了。”施復轉身回去,婦人遞過手巾,施複道謝。婦人說:“這麼小的事,不必謝,當年我丈夫在鎮上丟了銀包,幸虧遇到好心人撿了,在那等候,原封不動,還回來了,這才是真的善心人呢。”施復一聽,與自己撿銀子的經歷相似,說道:“大嫂,當年在鎮上我也撿過一個銀包,等失主來找,還給了他,不知是不是大嫂的丈夫。”婦人說:“這麼巧?等我叫丈夫出來認一認。”
不一會兒,婦人同一個後生跑了出來,彼此一見,都認出了對方,忙請施復進屋,兩人見禮,互通姓名,後生名叫朱恩,躬身行禮:“當時太匆忙,忘了問您尊姓大名,後來我又到鎮上去了幾次,也沒打聽到您府上在哪,想不到今天這麼巧,您剛好來到我家,真是天意!”施復說了跟鄉鄰出來買桑葉的事,朱恩說:“我家還剩有許多桑葉,足夠你用,就別去買了,讓他們去吧,今晚您就住在我家,明天我用船給你送回去。”施復好生歡喜:“這我可省事了。”重新取了火種,朱恩陪施復回到船上,向眾人說明緣由,拿了自己的包裹,告別眾人,回到朱恩家中。
![](http://timg.juduo.cc/2021/03/9224554a9a5c4cca828d5d25e75973d1.jpg)
朱恩吩咐娘子殺雞待客,施復連忙阻攔,“別殺了,隨便吃點就行。”施復執意不肯,朱恩只好作罷。
吃過晚飯,兩人相談甚歡,認作兄弟,施復年長為兄,朱恩為弟。朱恩有個女兒,與施復的兒子同歲,兩人又結了兒女親家,更加親熱。
不知不覺間夜靜更深,朱恩找了扇門板,在堂屋支了個鋪,施復開啟包裹,取出被褥鋪好,各自安歇。
施復吹熄燈火,上鋪躺下,翻來覆去睡不著,聽著雞籠裡“嘁嘁喳喳” 地響,又過了一會兒,雞忽然大聲亂叫起來,施復以為有黃鼠狼偷雞,急忙起身,披上衣服,剛走幾步,只聽“嗵” 一聲巨響,不知什麼東西掉在鋪上,將鋪板砸得稀碎,施復嚇呆了。
朱恩兩口聽到聲音,慌里慌張地奔進堂屋,看到施覆沒事才放下心來。舉起燭火看時,是一根粗大的車軸從房樑上掉下來,平時沒用就放在上面。
此時雞也不叫了。施復說:“要不是雞叫,我也不會起來,豈不被砸死?” 朱恩說:“先前哥哥不讓殺雞,沒想到雞卻救了哥哥一命。”
第二天,下起雨來,吃過早飯,施復要回去,朱恩說:“下著雨呢,不如再住一日,明天我陪哥哥一起回去,也好認認家門。”快到中午時,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施復有些擔心同出門的那些鄉鄰,不知現在到哪了。直到晚上雨才停止。
次日,朱恩將桑葉裝船,中午時分到了鎮上施復家中,施復向妻子引見了朱恩,把事情前後經過說了一遍。又把兒子抱出來,朱恩見了很是喜歡。
正吃飯時,忽聽街上一片哭聲,出來詢問,原來是同去買桑葉的鄉鄰,昨天因暴雨翻船,只被救上來一個,回來報信,其餘十來個人都遇難了。
施複合掌,向天稱謝,又對朱恩說:“要不是賢弟留我,我肯定也遭難了。”朱恩說:“都是哥哥有善心,上天才保你平安。” 只因拾金不昧,換得兄弟情深。自此兩家來往不斷。
![](http://timg.juduo.cc/2021/03/fb772334bde540b28b7548201aff5651.jpg)
又過幾年,施復生意越做越大,想再添幾張織機,可是家中已沒有空房。要說人的運氣來了,事事都順。正愁沒處安放機床,隔壁鄰居養蠶失利,嫌風水不好,想把房子賣掉,聽說施復要買,故意抬高價錢,施復也不計較。
鄰居搬走,房子拆得如同馬棚,施復請工匠修理,自己扛了把鋤頭刨坑,準備安放機床。約摸刨了一尺來深,挖出一塊方磚,揭開方磚,露出一個圓圓的壇口,滿滿的都是爛米。施復暗說:“可惜了一罈米,幹嘛埋到地裡,下面的也許沒壞。”丟掉鋤頭,伸手去捧那爛米,不成想卻露出一堆雪白的東西。仔細看時,正是腰間細兩頭翹的上等細絲銀錠。怕被工匠看見傳揚開去,施復連忙用土蓋好。等工匠收工走後,叫上妻兒將銀錠搬運回家,全家人好生歡喜。
施復免了兩次大難,又得了這許多銀錢,更加樂善好施,儘自己所能,多做善事。這年,施復又買了一座大宅院,僱了幾個家僕,開了三四十張織機,家業越發興盛。
施復對新居別的屋子都很滿意,只想把廳堂重新整修一下,請了工匠改造,將完工時,選了吉日良辰立柱上樑。匠人們都吃飯去了,施復發現左邊中間的柱腳有些歪斜,拿磚去墊,左墊也不平,右墊也不穩,索性拆開來看,有塊三角石,尖頭朝上,伸手去摳,石頭隨手而起,拿開石頭,吃了一驚,下面一堆雪白的銀錠,大小不一,有幾個大的,腰間束著紅絨。施復又喜又怪,喜的是,又得了這一大堆財物,怪的是,這幾錠束紅絨的銀子在土裡埋了不知多久,顏色卻這麼鮮豔?顧不得多想,連忙將外衣脫下,抓了許多,飛奔進屋,將銀子倒在床上,妻子驚問:“這是哪來的?”施復來不及回答,見兒子也在屋裡,叫道:“觀保,快跟我來。”趁匠人沒回來,父子兩人把銀錠都運回屋裡。施復說明緣由,一家三口樂不可支。關上房門,銀子藏好,束紅絨的大銀共有八錠,每錠三兩。
![](http://timg.juduo.cc/2021/03/17a023207c074354b9ebca5ff2decb25.jpg)
施復換了衣服出來,匠人們都回來了,施復說:“這個柱腳不平整,你們再墊一墊吧。”匠人們又忙起來,誰也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吉時已到,安樑上柱,放炮慶賀,眾鄉鄰帶著果酒前來道喜。施復因得了銀子,越發高興,喝得半醉。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施復送完客人,正站在門口,忽然一個六十開外的老漢來到門前,問道:“這裡可是施家嗎?”施復說:“正是,您要找誰?”老漢說:“我要找你們的家長問句話。”施復說:“我就是,老人家有什麼事,請說。”老漢上下打量施復,又問道:“宅上可是今日安樑上柱麼?”施復答:“正是。”老漢又問:“官人可是在左邊中間柱下得到些銀子?裡面有八個束紅絨的銀錠?”施復心裡大驚:“他怎麼知道?難道是個神仙?”施復答道:“確實是這樣,您怎麼知道得這麼詳細?”老漢嘆口氣:“這八錠束紅絨的銀子是老漢我的。” 施復說:“既然是您的,為何卻在我家挖出?”施復請老人進屋詳談。
原來,老漢名叫薄有壽,家住南鎮,只有老夫妻兩個,無有兒女,開了個糕餅鋪,每當銀子積攢有三兩時,就打成銀錠,在腰間束條紅絨,多年來已有八錠,老妻將銀錠縫到枕頭裡。今早天將明時,老漢夢到枕頭裡走出八個穿白衣的小孩,腰繫紅絛,圍在一起商量:“今天盛澤鎮施家安柱上樑,親族們該去的都去了,我們也去吧。” 一個問:“他們都在哪個地方?” 一個答:“在左邊中間柱下。” 老漢問:“你們是誰呀?”小孩指指腰間,“我們在你家多年,承蒙照管,如今我們要到財運旺盛的地方去了。”然後對著老漢施禮告別,一齊往門外跑。老漢追上去,絆了一跤,驚醒。跟老妻說了這夢,疑惑是銀錠作怪,開啟枕頭,果然銀錠都沒了。為了驗證,就按夢中說的找到這裡。
施復取來那八個銀錠,老漢一看,正是它們。施復說:“這是您的養老錢,那就把它們還給您吧。”老漢連連擺手,“我既然沒這福分,就是拿回去也留不住。” 說什麼也不肯收。施復留老漢吃了飯,又跟妻子商量:“他不肯要,我們也過意不去,消受不了這麼多,一兩個總可以吧。”妻子說:“把兩錠銀子放到點心裡,等他到家看到了還能再送回來不成?”
施復派一個家僕送老漢回家,到家時,老漢拿出點心盒子,“我沒啥謝你的,這點心是你主人送我的,你拿去吃吧。” 家僕推辭不過,只好領受。
回到施宅,施復剛好看到家僕拿的點心盒子,問道:“這是我送給薄老漢的,怎麼又拿回來了?”家僕說老漢不要,又轉送他了。施復暗笑,老漢還真是無福消受啊。那就給了家僕吧。
家僕把點心盒子遞給老婆,還沒說明就被人叫走了。家僕有個孩子,這兩天正害積食, 他老婆想,不如把點心給了主母,換幾個水果哄孩子。隨即又把點心給了施復的妻子。這可真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銀子轉來轉去又回到主人手裡。
後來,施復與薄老漢當做親戚往來,給他老兩口送了終。 兒子觀保娶了朱恩的女兒,夫妻孝順。施覆成為當地首富, 壽至八十開外,無疾而終。
這個故事出自明朝馮夢龍的《醒世恆言》,因為拾金不昧,得到大大的善果。佛說:舍一得萬報。好比一顆小小的種子,成長為果實,比原先的種子不知多了多少倍。只要真心行善,必得好報。對此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