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故事>

1

前段時間,我去參加同學的婚禮,遇到了一個另類的小男孩。可能是我天生比較招小朋友喜歡,我剛坐下沒多久,這個小男孩就來到我身邊,要跟我一起玩。因為我有很多哄小朋友開心的法寶,所以我們兩人玩得很開心。

後來,服務員開始上菜,第一道菜是紅燒獅子頭,小男孩扭頭看了一眼,轉過身子繼續跟我玩耍。第二道菜是油炸小雞翅,這時候,小男孩忽然大聲地對我喊道:阿姨,阿姨,我要吃雞翅。

我被他突如其來的一聲大喊,嚇得不輕,趕緊小聲跟他說道:現在還不可以吃噢,要等新郎新娘出來後,我們才可以吃東西。

小男孩用手扯著我的衣服,生氣地跺著雙腳:不行不行,我現在就要吃,等一下涼了就不好吃了。

我想繼續勸他等一會再吃,這時候小男孩的媽媽拿著雞翅走了過來:小孩子不懂事,讓你見笑了。

小男孩吃完他媽媽遞給他那個雞翅後,又用沾滿油漬的手抓了兩個。

在小男孩啃雞翅期間,他媽媽也順手拿了個雞翅啃起來,絲毫不顧其他客人都在等著新郎新娘到場。

小男孩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一定跟平時家裡的用餐習慣有關。

孩子,就是那個踩著我們腳印行走的人。

泰曼·約翰遜曾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2

之前逛論壇時,有位網友說了這樣一段話: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你用它寫詩,他的生活就是詩,你用它畫畫,他的人生就是畫;你用它抹灰,他的世界就一片灰暗。你怎麼做,你的孩子就怎麼樣。

評價一副作品的好壞,不在於紙的劣質,在於作畫之人的功力。

國慶期間,我們一家去姐姐家做客。當飯菜都擺好後,我招呼8歲的侄子趕緊過來坐下吃飯,沒想到他擺擺手說道:要讓客人先入座,我才可以坐下。

這是我第一次被一個孩子當作客人對待,那一刻,我覺得特別溫暖。

吃飯的時候,侄子在轉動桌子之前,總會先觀察一遍。如果遇到有人正在夾菜,他會等對方先夾好菜,然後再輕輕地轉動桌子。

當他吃好飯,發現我們還在熱情的聊天時,他沒有打斷我們,而是在一旁安靜地等著。直到我們所有人都吃好飯,他才跟我們一起安靜地離開。

我幫姐姐收拾碗筷時,特意看了眼侄子的桌前。桌上沒有油膩的湯汁,所有骨頭跟殘渣都被他整理到了自己的碗中,餐巾紙在他離開的時候已帶走,扔到了垃圾桶。

我沒想到,8歲的侄子,已經擁有了這麼好的品行。

有些孩子,不管什麼場合,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吵大鬧,吃飯時,看到自己喜歡的菜,恨不得全部倒進自己碗裡。雖然沒人會去責怪一個孩子,但一定有人會討厭這樣的孩子。

谷口雅春這樣說道: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

3

在今年夏天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說了一句特別經典的話: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在劇中,關於孩子不愛學習的事情,海清跟老朋友陶虹訴苦:我對他夠盡心盡力了,他自己不愛學,那孩子成績不好,那能是我的錯嗎?

作為資深教育工作者的陶虹立馬糾正道:那就是你的錯,你這想法怎麼還沒端正過來呀?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

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相,從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到家長的品行。

俞敏洪和馬東在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談話時說道: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他表示自己繼承了父親的寬厚,又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我的父母成就了我。”

在看《爸爸去哪兒》時,辦公室好幾個同事都被陳小春跟應採兒的兒子Jasper圈粉。因為Jasper是所有孩子當中的小暖男。

《爸爸去哪兒》其中有一期,是所有家庭都圍坐在一起吃飯,村長李銳在一旁敲東西,發出報警的聲音,聽起來很刺耳,當Jasperu找李銳時,李銳問他:好聽嗎?Jasper思考了一會,認真地鼓掌並說道:好好聽哦。

圖片來源網路

我當時大吃一驚,這哪裡是個只有幾歲的孩子?這分明就是一個高情商暖男啊!

我終於明白圈粉無數的Jasper原來是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成長為這樣一個懂禮貌、高情商的暖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見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其實家庭教育,並不複雜,無非是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當你做好了自己,孩子也一定不會太差。

  • 短篇小說:凱里爸爸和媽媽做水軍被解僱了,上一次攻擊了僱主的爹
  • 丫環給少爺洗腳,少爺看到她的腳:嫁我,後兩人生一子成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