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數百名學生已經來到學宮最大的講堂,靜靜地坐在那裡,等待著學宮祭酒(祭酒是古時候的人們對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稱。到漢代以後,它成為一種官名)荀子的第一次講學。
不一會兒,荀子在幾位大夫的陪同下走進講堂。人們一齊把目光向他投去,只見他已經五十多歲,個子不高,身體有點胖,嚴肅的臉上有一雙炯炯發光的眼睛。他坐下,掃視了一下聽講的學生,慢悠悠地說:
“今天我第一次講學,講什麼呢?就講怎麼學習。起個題目,就叫‘勸學’吧。請大家先提問,我來回答,好嗎?”
學堂上一下子活躍起來。一個坐在前邊的學生說:
“請問先生,人為什麼必須學習呢?”
荀子的臉上顯出讚賞的神色,說:
“問得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長學識,培養品德,去惡增善,成為仁人君子。一個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站在深谷旁邊,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沒有聽到先人的教導,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
場內鴉雀無聲。學生們顯然被荀子的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只聽他繼續說:
“一個人整天地想事,可是沒有學習一會兒的收穫大;踮起腳來向遠處眺望,不如站在高處看得那樣遼闊。一個人站在高處揮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是遠處的人都能看見;順著風勢叫喊,聲音並沒有加大,可是在下風的人都聽得很清楚。有人乘坐馬車去旅行,能到達千里之外,這不是他跑得快;他不懂水性,如果乘船去航行,就能橫渡江河。所以我說有學問的人並不是他的本性和一般人不一樣,只是他善於利用事物罷了。學習就是為了獲得這種方法。”
“請先生講講學習的方法吧!”一個年紀較小的學生說。
“方法嘛,”荀子想了想,“我以為學習貴在堅持,精神貴在專一,知識貴在積累。比如,一個人走路,不一步一步的走,就不能走完千里遙遠的路程;如果不是有許多小小的河流,就不會有大江大海。好馬一跳,不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就能趕上它了。這些都說明,只要不半途而廢,就會取得成功。我再拿雕刻來說,一個人在雕刻的時候,要是刻一下就放下不幹了,即使是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哪怕是金石,也能把它刻穿。一個人如果沒有沉靜認真的思索,就不會有特別突出的聰明智慧;沒有埋頭苦幹的工作,就不會有赫赫偉大的工業。在交叉路口徘徊的行人,永遠走不到目的地。一個人的眼睛,不能同時看清兩個東西,耳朵也不能同時聽清兩種聲音。因此,學習時精力就要集中專一。要是在學習過程中,一會兒鑽進去,一會兒退出來,那不過是個街上的行人而已。只有專心致志地用全力去學習,這才是學者。”
“先生的學問真太淵博了,說得真太好了!”有個學生站起來說,“像我這樣的,簡直沒法跟您相比,真是慚愧極了。”
荀子笑了,說:
“你坐下。我可不贊成你說的,學生應該尊敬老師,向老師求教。但是,學生一定要有志氣超過自己的老師。你們知道,青色是從藍色的染料裡提取出來的,可是它比藍色還有青;冰是水結成的,可是它比水還要冷。可以說,青色和冰都超過了它們的‘老師’,對嗎?”
“對呀!”學生們齊聲回答。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後來者居上才是正理。一代要比一代強啊!”荀子大聲說,結束了他的講學。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