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情緒,我們來看看社群團購真的錯了嗎?
1、社會進步必然伴隨從事重複簡單勞動的人口減少,這無可否認。銀行櫃員、汽車司機、超市收銀員等無可避免地已經失業或者正在失業,莫非我們認為賣菜需要更高的智商或是勞動技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個人甚至群體抗拒歷史的前進都是螳臂當車,最後的結局都會被歷史無情地碾壓得粉碎。
2、放在當下,社群團購模式既是現實可操作又符合經濟規律。零散街頭、店面販賣是小農經濟;而社群團購模式集約化、高效渠道模式一定會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分配效率。過去網際網路經濟的充分發展已經充分證實了強大的實體經濟生產能力不會因為網際網路電商而凋敝;消失的只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那些實體經濟。網際網路電商使實體經濟凋敝,僅僅是一種錯覺。
3、放眼未來,沒有人懷疑社會的進步一定要伴隨生產和流通更高效,放在這個觀點下你是否還會覺得菜市場、街邊小販的銷售模式還是一種高效模式?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當你家門口有個一個視覺化智慧終端,在你想出門購買任何物品時,你突然想起這個智慧終端可以直接快速即看即得,自動扣費,只需語音視屏控制,完成交易自動完成扣費,無論老幼是否識字,都能很方便操作,你還會跑菜市場嗎?這種模式難道不是更高效嗎?
4、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舉個簡單例子:如果50個家庭需要購物,那就需要至少50個人外出購物,想想一下:每個人購物及路程的時間消耗0.5h,50個人意味著消耗的時間是25h;但這50個人工作量完全可以讓一個快遞員最多耗費2小時的分揀配送完成,節省至少90%的時間,提高了90%的效率。
勿需高深的分析,很淺顯的道理,社群團購沒有錯。那麼,問題來了:大眾的憤怒和高層質疑難道有問題?當然也沒有問題。那問題出在哪兒?讓我們來思考一下背後的真實邏輯吧。
首先,從國家層面講:巨頭壟斷,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擠壓;生產與分配效率提升,必然減少就業人口;巨頭集中大量資源於低端產業,不利於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政治一定是大於經濟的,我就不多講了。
其次,於企業而言:傳統的產地---大批發商---批發市場---菜市場,有一連串的食利者,這一延續了很多年的生態經濟圈平衡當然很難被打破。這還是最為直接的大面積影響,其實大受影響的絕不止於此:對國內商業地產雪上加霜,社群店將會大量倒閉,社群商業物業價值大幅貶值,你覺得房產商會答應?街邊大爺大媽可能並不是被考慮的重點,他們只是槍,你懂的!
我想少部分人已經看到了上述理由的悖論在哪裡了。如果還沒看明白,那麼容我賣弄一下:
1、民營巨頭在我們的國家真的可以壟斷嗎?想多了,政策調控可不是吃素的,沒有一個民營企業能夠真正壟斷。沒有真正的壟斷,就難說中小企業的擠壓全部歸因於民營巨頭。就算沒有巨頭的擠壓也有同行的中小企業擠壓,跨界擠壓。
2、效率提高導致的大量低端技能人口的失業,是真的嗎?是真的,大量的從業者會失業。但是稍微瞭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有那一次歷史的巨大的進步不是淘汰舊有行業和人員?短暫的失業後一定會有新的工作機會出現,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經歷國企改革的人知道,國企改革後大量工人失業下崗、企業破產等短期陣痛之後迎來的是若干年的經濟繁榮。
3、大量資源集中低端產業,不利於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這個問題我想說:我們自己到底有多重視基礎科學研究,我們的教育體系有這樣的根基嗎?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不賺錢的企業都是流氓。提升國家競爭力應該是舉全國之力,而不是要求幾個民營企業來完成民族的使命,是不是帽子扣得太大?民營企業有義務,但不是法定義務。
事實上,一邊倒的四面圍攻是因為多數人缺乏冷清獨立的思考,人云亦云,牆倒眾人推。部分人不經思考、部分人用心險惡,大眾被當槍使。社群團購這個事情沒有錯,錯的只是巨頭們不應該大張旗鼓,在政策大力保民生的當下搶底層人民的飯碗,錯的是巨頭們的傲慢。只是在錯誤的時間採用了錯誤的策略去做正確的事情,回想一下,同樣的事情在幾年前為什麼沒有被圍攻直至高層出來表態?
“社群團購”表示這個鍋我不背!!!
社群團購這個事一定會做成,不管你有多恨它。立帖為證20201215
本文鄭重宣告:本人沒拿任何公司好處,也不代表任何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