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取快遞被造謠出軌女子發聲#隱私是個好東西,希望大家都能有。

很多人都喜歡八卦,但是又不喜歡自己被八卦,喜歡吃瓜卻不願意去當瓜,這就很魔幻。當然,我也是這樣,喜歡扒別人,別不喜歡被人扒。

最近發生了很多值得關注的造謠、網暴和人肉事件。比如今年七月份的時候,一名女子去拿快遞被超市老闆偷拍了小影片,然後這個小老闆用自己的"聰明材質",編出來了一個知音裡的小故事,這個小故事就給這名女士帶來了很大影響。

警方調查後,確認這是捏造事實並誹謗無中生有的當事人,隨即請這個小老闆吃了盒飯。這件事情一直髮酵到了現在,仍然沒有完成收尾工作。

與此同時,某平臺主播辛巴又被爆出在糖水燕窩事件後,洩露出其斷他財路、懷疑他售賣燕窩摻假的購買者的個人資訊,並縱容自己的粉絲將其人肉搜尋和網暴。最終導致這名維權使用者因承受不住蜂擁而來的謾罵和攻擊,產生了抑鬱症狀。

清華學姐事件後,有人在知乎提問說,如果你是這個學弟,在無法用監控證實自己清白的情況下,該怎麼辦?

結果大家的態度都很悲觀,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只能當一回剖腹驗粉的六子,或者就是直接面臨社會性死亡,無解。

網暴的本質其實還是為了執行道德上的正義,或者是來譴責在道德上不正當的行為。往往這種行為就會先入為主,誰慘就去幫誰。

所以就會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哭著找奶吃,當有些人遇到了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添油加醋的放到網路上,來引起大家的重視。繼而號召力量進行反攻,或者是引導輿論進行網暴。

清華學姐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只要拳法好,誰也傷不到我。

再有就是之前的學校體罰事件,某位家長稱自己女兒被老師罰跑,導致女兒吐血。當時在網上就引起了很大的輿論,這名當時老師也是被扒了個精光,慘遭網路暴力。

然而不久後形式卻突然反轉,說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沒有吐血,所謂的血跡只是化妝品和顏料罷了。事情反轉,輿論也是跟著反轉,誰贏,他們就幫誰。

網路暴力、人肉搜尋和編造謠言一般都是同時出現的或者是說有因果關係。一個不正確的訊息,就可能引起人肉搜尋,繼而產生網路暴力。

原因無非也就是網路的開放性和匿名性,既然匿名了,自然就可以有選擇的脫離現實,從而進行"言論自由",那麼一旦自由起來,就容易失控了。

還有一點,其實仔細想想,促使人去進行網暴和人肉行為的誘因是感同身受,而網暴行為就能很好的去發洩情緒。比如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公,無法進行宣洩,那麼在網路上遇到同類事情時,發表不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當這種傾訴和不滿得到另外一部分的同理心後,又接著被放大傳播,傳著傳著可能就過界了,變成了網暴和人肉搜尋。

前幾天,成都郫都區爆發疫情,一個在酒吧工作的小姑娘就遭到了過度的網暴。比如說她生活方式有問題啦、有故意傳播病毒嫌疑啦等等。

因為有些資訊大家是有知情權的,比如說小姑娘的活動軌跡等等,傳播這點不算是涉及到隱私權,或者是有網暴和人肉到嫌疑。但是不能過界呀,想知道的多了,說的多了就可能接觸到違法的邊緣了。

所以對於執行網路暴力的人,又有一部分被叫做噴子和鍵盤俠,這個就是真的閉眼噴了,沒啥好說的。

另一方面來說,網暴和人肉搜尋就是一件壞事嗎?網路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對了自然就是一件好事。

比如說大資料吧,其性質也和人肉搜尋差不多,都是用各種資料整合滲透的形式,把一個人瞭解的一清二楚。再比如說網路尋人,性質也基本一致,純人肉搜尋。

這或許就是人肉搜尋正面的一個意義。

網路暴力也是同樣道理,本身目的就是為了懲戒,或者是把懲戒方式滲透到法律沒有接觸到的地方,比如說虐待動物?再比如說,韓國網民對素媛案兇手趙鬥順 態度,就是網路暴力加上生活中的干擾。

最後,網際網路的正確開啟和使用方法,完全是看使用者的態度和習慣,用得好是工具,用的不好就是暴力的手段,拿起鍵盤或許是一個噴子,或許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俠。

19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鴻蒙OS上線後引發爭議,網友質疑是換膚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