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說到蘋果,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每年一度的科技界盛會——蘋果的新品釋出會。

蘋果在今年真是相當搞特殊化,新品釋出會開了四場,各種新發布的電子產品多到目不暇接,不掏光大家的荷包誓不罷休。

眾所周知,蘋果最有名的供應商是富士康,比亞迪等。但其實,蘋果在我國還有一家關係緊密的精密金屬結構件供應商——科森科技。

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客戶提供醫療手術機械結構件,汽車產品結構件,光伏產品結構件,手機及平板電腦外觀件等塑膠及金屬結構件和外觀件。

翻看科森自成立以來服務的客戶,越來越高大上,不乏有蘋果、華為、富士康、松下電子、索尼等國內外知名公司。科森主要為這些大客戶提供各種精密金屬結構件的製造服務。

醫療器械結構件業務以與柯惠合作為主線,光伏產品結構件則為SolarCity和IronRidge等公司供貨。

1、2020年三季報

科森自上市以來,營收情況一直非常可觀,上市當年實現的淨利潤就達到了2.2億元。可是好景不長,上市第二年淨利潤就直線下降,在2019年業績還洗了個大澡,淨虧1.9個億。

洗過大澡的科森重新出發,2020年三季度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已經達到公司成立以來的最高點,實現營收24.9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2%。

收入較去年增長較多並不是因為今年業績有多好,而是因為2019年業績太差。實際上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的淨利潤只有6844萬,還不及2017年淨利潤的三分之一。

科森的銷售淨利率從上市時的10.27%降到了現在的2.75%,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銷售淨利潤如此之低呢?

原來隨著營業收入大幅增長的同時,營業成本也在大幅增加,而營業成本增加的幅度超過了營業收入增加的幅度。

公司財報顯示,銷售毛利率逐年下降,從上市時的29.33降到現在的21.17%,毛利率下降意味著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財務費用高居不下,前三季度財務費用已達到6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2%。

財務費用主要源於借款的利息支出,截止今年第三季度,科森的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餘額加起來有15個億。

資產負債率逐年上升,近三年已超過了60%。流動比率低於1,公司的債務負擔著實有點重。

更嚴重的是可用於償還負債的經營現金流少的可憐,公司的償債能力已經不太樂觀。

為什麼要借這麼多錢?借來的錢去哪裡了呢?

2、花錢的那些事兒

今年11月19日,科森科技智慧穿戴及通訊終端精密電子專案開工建設。該專案計劃總投資10億元,新建廠房16萬平方米,致力打造為蘋果產品服務的一站式製造中心。

為了成為蘋果的親密夥伴,科森不惜花重金建設生產基地。上市4年時間,透過日常經營獲得了10億元的淨現金流,然而用於生產基地、廠房等固定資產的投資現金流竟然有30個億。

這些錢從哪裡來呢?只有靠借款來湊了。

科森上市時已募集資金9個億,加上後來獲得的投資、借款和發債,4年時間總共獲得了66個億的現金流。

而這4年科森用於償還借款、分紅的總現金流也達到了42個億,剩餘24個億,加上經營獲得的現金流10個億,幾乎全部投入了生產基地和廠房的建設。

借貸成本不低,且投入了這麼多資金擴大生產規模,目前看來收效甚微,真的有必要借這麼多錢嗎?

科森的主打產品是消費電子產品結構件,近4年貢獻的營收佔比都在85%以上,毛利率卻從初上市時的29%降到了現在的13%。

而醫療手術器械結構件,營收佔比在7%左右,近4年的毛利率都在45%-55%之間。

這讓人有點看不懂了,花了這麼多錢建設生產消費電子產品的基地,可是這個版塊還沒有醫療器械版塊賺錢。

另一方面,科森為了和蘋果這樣的大客戶長期合作,不惜重金打造生產基地,生產符合蘋果要求的產品,對蘋果的依賴性非常強。一旦某天失去了這個大客戶,其營業收入必將受到很大影響。

由此看來,借這麼多錢建設生產基地,產生了大額的利息支出,生產出來的產品又沒那麼賺錢,是否還有必要把寶繼續押在消費電子產品板塊呢?

3、分紅不手軟

科森上市4年時間,分紅總額達到1.77億,而這4年賺的淨利潤總共也才2.25億,分紅比例達到了79%。

科森在上市當年賺的盆滿缽滿,分紅7000多萬尚可理解,但是2018年賺的少了一半,仍然分紅1個多億。

這麼大手筆的分紅,收穫最大的還是大股東們。

可大股東們仍然不滿足於分紅,把眼光投向了手裡部分已解除限制的股票。

4、股東、董事們瘋狂套現

今年科森科技的公司公告,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有關股份減持的公告。

科森科技初上市時,法人徐金根持有37.03%的股權,其妻子王冬梅持有15.43%的股權,其女兒徐小藝持有6.17%的股權,三者合計持有科森科技58.63%的股權。

今年2月,公司控股股東徐金根、王冬梅及徐小藝分別轉讓1528.8萬股(佔總股本的3.33%)、637萬股(佔總股本的1.39%)、134.2萬股(佔總股本的0.29%)給海通期貨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減持共計2300萬股,總價2.81億元。

經過不斷減持,截止今年第二季度,徐金根、王冬梅及徐小藝三者合計持有公司的股權已變更為46.38%。

控股股東在不斷減持,董事、高管們也在忙著套現。

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進今年已減持78萬股,套現863萬元。董事、財務總監向雪梅減持77.3萬股,套現1084萬元。

其他主要股東崑山零分母投資企業在科森初上市時持股比例為6.17%,從2018年開始不斷減持,今年處理完了所有股份,套現8114萬元。

另有珠峰基石減持649.66萬股,套現8497萬元。中歐基石減持102.54萬股,套現1342萬元。

以上董事和主要股東今年套現總計2個多億,這是想辦法給自己發發年終獎啊!

除了瘋狂套現,大股東質押的股份佔比也很大,兩位實際控制人質押的股份佔其持有股份的比例高達47.57%和57.56%。

之前的文章裡也說過,大股東質押股份,多半是因為缺錢,需要透過質押股份來獲得融資。

由此可見,科森科技的現金流比較吃緊了。

5、總結

科森科技初上市的表現的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可是最近3年,淨利潤持續走低,負債率超過60%,公司負債累累,暗藏危機。

另一方面,公司借款購建大量固定資產,可是錢似乎沒花在刀刃上,建設的基地不是生產液晶屏的,就是生產智慧穿戴裝置的。毛利率最高的醫療器械結構件還沒有成為科森的主打產品。

借來的錢總要還的,科森科技看似光明的未來,也伴隨著高利息支出和產品盈利能力下降的重重風險。

眼見苗頭不對的大股東、董事們紛紛出手,瘋狂套現,其中理由,不言而喻。

瘋狂套現、高比例股權質押、大手筆分紅,科森股東們的利益輸送的行為非常明顯。預計下一年度,股東們依舊會陸續套現,看看誰跑的最快。

23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四款旗艦正式更新鴻蒙系統,流暢度超出預期,安卓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