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錢一袋食鹽、9毛錢一份青菜、1分錢一個橙子……從瓜果蔬菜到肉禽蛋奶,應有盡有,你買了沒?
這讓我想起了2014年快的和滴滴的“打車大戰”。乘客返現10元,司機獎勵10元,打車只花1塊錢。短短几個月時間,兩家龍頭企業燒掉了30億人民幣。
還有2016年美團和餓了麼的“外賣大戰”。下單立減12元,0配送費,一大包吃的只要5塊錢。
那時候你薅羊毛有多爽,現在看這些平臺就有多不爽。
現在的滴滴打車,價格和線下打出租車相差無幾。
美團餓了麼隨便點一個外賣,價格直逼20元,超過線下就餐。
當你在抱怨越來越貴時,卻不知全國還有千千萬萬和你一樣的人在表達不滿,但情緒宣洩之後,還是不得不拿起手機,叫起了車,點起了外賣。
畢竟,人的消費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的!
20年前,全中國人民都非常喜歡去實體店購物,服裝一條街人山人海,新開的商場人滿為患。
這時候,一個叫馬雲的人出來了,他說:“要讓全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誰能想到,20年轉瞬即逝,電商狂歡之後,就是商業街蕭條,商場客流量銳減,數百萬實體店倒閉的慘狀。
甚至連以往真實惠的“雙11”都變成了先漲價再打折的文字遊戲。
最後逼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強制頒佈法令:
禁止先漲價後打折的“忽悠式打折”!
這一切怪象的背後,都揭示著行業巨頭們的商業遊戲:
第一步:行業巨頭入場,投入大量資金。
第二步:簡單打造起平臺後,就開始燒錢大戰。
第三步:用高額補貼吸引使用者,搶佔市場份額。
第四步:拖垮競爭對手,市場只剩下一兩家勝利者。
第五步:重新劃分市場,制定新的行業規則。
第六步:取消優惠,提高價格,收割韭菜。
今天,當網際網路行業增長乏力之時,各大巨頭們就盯上了老百姓的菜籃子,和廣大菜農們搶起了生意。
社群團購,號稱是中國零售最後一戰!
5月份,滴滴橙心優選,覆蓋全國16個省份。
7月份,美團推出美團優選。
隨後,拼多多推出快團團,然後又推出多多買菜。
阿里投資了十薈團,騰訊投資了興盛優選。
還有京東和位元組跳動也在籌劃社群團購的專案。
可以想象的是,隨著中國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將徹底摧毀當下的賣菜生態。
1分錢一袋食鹽、1分錢一個橙子、9毛錢一份青菜、9毛錢10個雞蛋、1塊錢一袋橘子……
試問在這種燒錢競爭的格局下,不懂電商,不會入局的那些菜農們將何去何從?
你見過那些早上4點起床,騎著三輪車十幾里路去城裡賣菜的老人麼?
你見過那些沒有攤位,在馬路邊擺出菜品,靠賣菜養活一家的中年人嗎?
你見過那些提著一簍雞蛋,步履蹣跚,在菜場的角落裡等待的老奶奶嗎?
我見過!
今天,當我們興高采烈的薅羊毛,一毛錢買得美滋滋的時候,幾乎可以預見的未來是:
2. 當巨頭們燒錢大戰分出勝負,就是價格上漲,回到甚至超過線下價格的那一天。
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沒有了本質上的進步,只會追風口、燒補貼、熬對手、搞壟斷,他們獲取財富的方式不是技術創業,而是商業模式的更換,說更明白點,他們在研究的不是如何把產品做好,而是如何控制好他們的使用者。
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哀,不值得我們普通人為之慶祝。
當然,我不是叫大家不去買低價菜,中國有句老話叫“有便宜不佔,王八蛋。”話粗理不粗,既然巨頭們想讓我們暫時省錢,那我們也沒必要和他們客氣。
今天,我為大家總結了幾個避免成為韭菜的小方法:
1. 有補貼的時候,生活必需品,糧油蔬菜等必需品一定買,非必需品堅決不買。
2. 在多平臺進行比價,選擇價格最低的下單。
3. 當平臺沒有補貼之後,果斷解除安裝。
4. 不參與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集資,讓他們自己燒錢內迴圈。
有一點事實大家一定要記清楚,並不是燒錢就一定能形成最終壟斷。
只要線下賣菜具有他們無可替代的優勢,那麼就會讓補貼常態化,最後形成線上線下拉扯戰,讓老百姓持續享受到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