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 start link衛星網際網路爆出了很多新進展,在10月下旬他們就已經用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了60顆 start link衛星,使得近地軌道衛星總數達到了784顆。
根據之前的測試,衛星網際網路的下載速度最快能到60兆,這和我們常說的寬頻速度大概就是7.5兆每秒,而且網路延遲還很低,當然這個速度比不了我們的千兆入戶的家庭寬頻,畢竟衛星網際網路更大的意義是給世界上比較偏遠的地區的人民上網帶來方便。
這裡真的是不得不說一下,馬斯克真的是一位執行力超強的人,因為他幾乎把自己吹過的牛都一一實現了。
要知道利用低空衛星組網通訊這個想法,其實早在80年代就誕生了,那就是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當時因為蜂窩網路的特性無法達到全球覆蓋,所以摩托羅拉提出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想法,就是有沒有可能把地面上的基站搬到天上去呢?答案是有的,這也就是銥星計劃的由來了。
從80年代末提出想法開始籌備,到1998年部署完畢正式上線,前後耗資60億美元,向太空投放了66顆衛星,衛星數量雖少,卻已達到了覆蓋地球任何角落的最低要求,可以保證無論身處在地球哪裡,都可以透過“星群”向世界各地傳送資訊。
但問題是——太貴了。
銥星的價格是一分鐘十幾美金,最終僅上限運營了9個月,就由於服務價格過高,市場需求不足以及與地面網路競爭等原因申請了破產,當然破產後銥星並沒有完全的沒有價值了,後來專案輾轉被資本以2500萬美元收購,並在伊拉克戰爭中迎來了轉機,美軍成了他們的重要客戶。
如今銥星公司也早已在納斯達克上市,主營寬頻互聯和窄帶的網際網路專案,目前公司的價值約30億美元,所以對於收購者來講,這是一筆超過百倍投資回報的划算買賣。
雖然有銥星的前車之鑑,但後來還是有很多人在太空網際網路上前赴後繼,但結果是無一成功。
現在4G這麼普及了,而且5G也來了,為什麼還需要用衛星提供寬頻服務呢?一個原因是現在的無線通訊需要運營商在每個地方架基站,另一個原因就算是衛星通訊在布了一定數量的衛星之後,可以實現全世界無死角,除了對付人口稀少的死角之外,還包括在飛機上、遊船上以及基礎建設不足的國家等等,像這些網速不穩或者沒有網路的地區提供相對高速的網際網路服務,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相對於那些也想在太空網際網路分一杯羹最終失敗的來說,擁有 space X的馬斯克做這件事就有很大的優勢,畢竟應用火箭回收技術後,火箭發射成本大幅降低,再加上這些近地軌道衛星又很小,所以獵鷹火箭一次就能掛載60顆,根據測算,這60顆衛星的發射總成本大概在3500多萬美元,那麼平均一公斤的發射成本在2300美元,只有其他商業火箭發射費用的1/5,所以馬斯克做這件事的技術條件和成本優勢要領先當年的銥星太多了。
所以星鏈你可以理解為升級後軌道更低、功能更強、速度更快的銥星,因為目前衛星通訊為了通訊的高速度和低延時,軌道開始越來越低,衛星覆蓋範圍越來越小,因此就需要更多的衛星節點才能實現全球覆蓋。
概念圖
所以衛星數量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像 start link目前得到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也就是FCC的批准,可以發射衛星的總量是1.2萬顆,他們進一步會爭取到4萬顆左右,從而組成衛星群。
但是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低軌衛星的壽命只有5年,這要掛幾萬顆,那維護替換的成本還是很高的,這也是馬斯克心心念唸的。 space X要靠星鏈盈利的原因。
當然不好的一面就是引發了將星鏈和太空垃圾劃等號的言論,畢竟在近地軌道上發射這麼多的衛星。
星鏈的目標是無死角的給地球提供低成本的寬頻網際網路服務,那麼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因為大部分人群聚集的地方都已經被通訊公司的基站所覆蓋,偏遠地區以及航空和海事這方面的使用者需求,能否支撐起這麼大上百億美金的成本投入呢?
大家覺得馬斯克的太空網際網路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