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略長,耽誤大家幾分鐘讀完,也許能對社群團購有個清醒的認知[比心]
社群團購: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這是一場資本與民生的對壘,這終究是一場"壟斷"之爭。
似乎一直以來在人們的眼中,資本家留給大家的印象向來不好,因為他們已經被捆上了"資本"二字。哪怕他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大家的看法,人們只會覺得這些資本家在構建自己的金錢帝國。雖然這樣的說法有些偏頗,但是與實業家曹德旺、任正非這些大佬一比,確實失色不少。正逢我們身處網際網路的時代,所謂的"資本家"也就多了起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個稱謂已經成了網際網路巨頭們的"代名詞"。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人"不齒",而這次的"社群團購",成為了各位網際網路大佬們迎來凜冬的訊號。
流量出口:社群團購成"逐利場",網際網路巨頭開始賦能首先我們得明白社群團購為什麼會成為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逐利場",其一是社群團購的定義,並沒有像其名稱一般"高大上",對於我們消費者而言就是透過社群群或者APP完成買菜的整個流程,也是經過了長達4年的蟄伏期,最終興盛優選"殺出重圍"。今年的特殊情況是其催熟劑,便捷的服務以及相對低廉的價格讓其廣受好評,它也就被網際網路巨頭們盯上。
彼時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尋找一個流量出口,因為流量就是網際網路巨頭們賴以生存的本質,有流量才能體現出它們的價值,回顧過往的各種"腥風血雨"我們便可以得知。當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崛起之時,各大"流量之爭"就此起彼伏,從第三方支付到外賣,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近兩年的短影片和直播,其本質就是流量的爭奪,而流量能轉化成最直觀的收益。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網際網路巨頭的崛起,就是拼多多,用短短五年的時間盈利,成為了電商界的"新貴"。其採用的方式與以往流量之爭的初始受眾群體不同,瞄準的是下沉市場,也正是拼多多的騰飛讓亟需尋找流量出口的網際網路巨頭們看到了一線生機,社群團購專案就成為了各大巨頭們的"不二之選"。
至於網際網路巨頭們入局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了瞭解,筆者就不再過多贅述,那麼網際網路巨頭們能給社群團購帶來什麼?
首先毫無疑問的就是價格的保障,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來自原產地,中間的很多環節都被省去了,同時不會出現滯銷的情況,因為是即定即銷。其次就是速度上,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優勢就在於擁有大資料,能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平臺,在配送效率上也會有明顯提升
最後對於供應鏈而言網際網路巨頭也起到的賦能的作用,比如種植戶不用在飽受跟風種植之苦,也不用再看收購商的"臉色",其次對於菜市場的小販們來說也是可以享受到福利,因為原產地的供貨勢必會導致中間商差價的留白。最後對於我們消費者們來說可以享受到低價、新鮮的產品,是大家最樂意看到的,另外就更不用提對整個物流體系的賦能了。
為什麼這麼一片"藍海",會落得這番景象,一切都源於太過於著急了,觸碰到了大眾的"逆鱗"
2"壟斷"原罪:復刻以往"套路",終究失了初心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們來說,它們等待這個流量出口真的太久了,所以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番"壯觀"景象。滴滴、拼多多、美團、京東、阿里蜂擁而至,另外還有快手等巨頭虎視眈眈,瞬間染紅了整個"賽道"。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於巨頭們來說,只能拿起它們最熟悉的"套路",那就是使勁的"燒錢",因為在它們的眼裡,這種方式無往而不利。
但是在"殺紅了眼"的時候,它們終究失去了初心,忘記了自己對社群團購賦能的初衷。在它們的眼中,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搶佔市場份額,於是大量的"補貼"宛若洪流,向消費者滾滾襲來。各種高價挖"團長",搶佔流量,它們忘記的是在彼此之間爭的面紅耳赤之時,受到傷害最大的變成了個體戶。
大量的個體戶他們本身有渠道來源,這就使得他們的菜在市場上完全喪失了競爭力,隨著輿論的發酵,人們也開始了對於巨頭們的口誅筆伐。其實我們冷靜一點想,就知道問題的根源並不是在於社群團購的初衷,而是已有市場和資本入場的帶來的"新市場"之間產生了巨大的衝突,有點類似外賣興起的時候快餐店的處境,要麼加入要麼淘汰。
其實產生這種侵害是一種必然現象,但是菜市場在我國存在的歷史實在太過悠久,這就變成了對於整個民生的"挑釁"。事實也的確如此,倘若菜市場的終端成為了各大網際網路平臺,這些個體戶就會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的社群團長,最後也就是引起一場在平民之間的"財富洗牌",這是非常可怕的,也就是"壟斷"的原罪,整個社會都會因此動盪。
反壟斷第一槍出膛:"出頭鳥"阿里遭重罰,社團團購降溫卻不"致死"對於這種現象,其實上頭也早就注意到了,我們也知道關乎民生的事情向來不是小事,這也是和以往網際網路所"攻陷"的領域本質的不同所在,當然同樣是民生,牽扯的範圍遠沒有社群團購之廣。12月11日,人民日報點名批評了網際網路巨頭們貪圖眼前小利之心,沒有憂患意識,拿著資料和演算法在做些短期變現的事情,呼籲他們能把時間和資本多用在國家的科技創新之上。
但是網際網路巨頭們哪管得了這麼多,對於它們而言,短期變現是讓公司長期發展的籌碼,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他們的"瘋狂"。其次一個很冷酷的現實就是科技創新對於一些小巨頭如美團、滴滴等很難行得通,因為它們沒有足夠容量的資本去支撐它們進行長期的科技投資,所以我們也能看到這"反壟斷"第一槍瞄準的是誰。
在"逐利場"中失速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恐怕也沒料到一切來的如此之快,12月14日,上頭直接對順豐、騰訊、阿里三家公司進行了行政處罰50萬元。撇開順豐不提,我國當今的兩家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騰訊都沒能倖免,原因也是一目瞭然,因為對於"二馬"而言,確實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國家建設之上。
社群團購也因此得以迎來降溫,但是卻不會"胎死腹中",因為市場已然是不可逆的,敲山震虎的目的是讓各大"資本家"們放棄這種卑劣的"價格戰"妄圖達成"壟斷"的行為。可見社群團購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資本讓其"變了質",所以筆者個人拙見認為社群團購之爭將會繼續,但是資本家們的行為也會得以收斂。
反擊開始:"壟斷"之心昭然若揭,網際網路巨頭們或被吞沒這兩天各大供應商也已經開始了反擊行動,像是衛龍、華海順達等已經開始了對"社群團購"停止供貨,與此同時,輿論開始發酵。筆者確實有點佩服我們這屆的網友,竟然還有不少網友自主的抵制起了低價的平臺產品。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套路"都是達成"壟斷"的寡頭地位之後便開始"割韭菜",相信大家也遭受過不少。從本質上來看,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是資本家,資本家是幹嘛的?盈利是他們唯一的目的,所以不管開始是如何的"糖衣炮彈",它們最終都會要我們加倍奉還,但是顯然,它們這次的算盤真打錯了。
按照以往的經驗,當培養起消費者們的消費習慣之後,"資金回籠"也就開始了,彼時不管它們做出什麼行為,或抬高物價,或開啟收費專案,我們都只能聽之任之。而如今局勢顯然已經不是資本家們所能"掌控"的,很大機率是血本無歸。
就目前來看,社群團購的阻力顯然比網際網路巨頭們想象的要大的多,首先是品質質量上以及運輸鏈上,其次就是供應商和個體戶的抵制,另外就是我們消費者的及時醒悟,再加上上頭的"反壟斷"施壓,怎麼看都是面臨著"出局"的下場。
對於這件事情我們應當很慶幸,因為一旦"壟斷"達成,影響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而國家出手扼殺了一眾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希望",真心值得我們每個人點贊。但是社群團購已然初現雛形,後續又會如何發展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了。
對於"反壟斷第一槍出膛:社群團購成"逐利場",網際網路巨頭們或被吞沒"這一話題,大家有想說的,都可以在下方交流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