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16日正式釋出鴻蒙OS 2.0手機開發者Beta版本,同時,華為官方鴻蒙OS 2.0手機開發者Beta版公測招募計劃也正式開啟,意味著各界高手可以根據這個版本開發出可以在鴻蒙系統上使用的app。
鴻蒙與安卓、IOS的區別我們先從作業系統鼻祖說起,UNIX是最古老的作業系統核心,由他衍生出Linux和IOS兩個系統,蘋果IOS屬於其中一個分支,但系統不開源,只能蘋果一家使用,而Linux有很多版本,它的核心的發行和使用是完全免費的,很多公司都開發了自己的Linux作業系統版本,其中就包括安卓。
安卓系統最初由安迪·魯賓製作,2005年8月17日被谷歌收購,2007年正式亮相;鴻蒙與安卓的關係則類似兄弟,據猜測,“鴻蒙系統”有可能是基於開源安卓資料打造,不過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編譯器,效率要比安卓高出不少,但根本上鴻蒙也是從UNIX——Linux衍生而來。
當然,作業系統還有Windows,不過它和UNIX屬於兩個不同的大類,一個不開源,一個開源,相當於商業資源與公共資源的區別。
鴻蒙與安卓、IOS各自優勢安卓與IOS是手機的兩大作業系統,除了IOS之外,基本都採用安卓系統,市佔率方面,目前IOS約為25%,安卓75%。
安卓與IOS均是2007年正式推出,目前經歷13年的發展,軟體生態可以說相當完善,不過安卓系統有很多弊端,基於開源系統的設計,系統執行產生的垃圾檔案會越來越多,時間一長,手機的效能會明顯下降,導致出現卡頓,這點蘋果做得更好,但由於IOS不開源,軟體生態不如安卓。
鴻蒙的優勢是什麼?鴻蒙系統是基於微核心的全場景分散式系統,具有分佈架構、流暢、核心安全和生態共享的優勢,微核心也使得系統整體功耗會變得很低;另外,鴻蒙系統再加入華為自家的方舟編譯器後,官方資料顯示,安卓app在經過重新編譯後,最高可獲得60%的效能提升。
不過,鴻蒙最大的優勢還是支援1+8+N的全場景應用,比如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汽車等,打通所有的平臺,在未來萬物互聯時代,鴻蒙OS已經成為其中華為最為核心的佈局。
物聯網時代的鴻蒙系統在16日釋出會現場,華為展示了升級為鴻蒙OS的華為手機,從體驗上來看,這款手機在操作習慣、介面設計等方面與目前華為基於安卓開發的EMUI區別不大,並且在內建的華為應用商店中,也可以自由下載和執行安卓App。
這引發了網友的爭議:是不是就是安卓系統改個殼?一位現場工作人員表示,演示機只是為了展示基於鴻蒙OS的分散式能力,未來正式版會有全新的介面設計。
鴻蒙與安卓相當於兄弟關係,長得很像,效能提升從外在難以體現,另外,華為在安卓向鴻蒙的過渡期內,相容安卓應用,讓開發者逐步遷移,同時也是考慮使用者體驗。不過,華為做到不受制於人與使用者體驗達到平衡的意義,遠大於系統本身,更為重要的是,以手機系統為主的安卓相比,手機只是鴻蒙OS目標的一部分。
今年11月,在移動5G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我們看到當下物聯網作業系統是百家爭鳴的狀態,各家有各家的系統,彼此也不一定相容,也就是說,空調、冰箱、電視、汽車因為品牌不同,使用者在使用時,不僅手機需要安裝多個應用,物聯網裝置之間更無法協調,使用者體驗並不好。
未來物聯網很可能會像手機一樣,少數幾個系統壟斷的局面,這裡面大有可為,而鴻蒙是圍繞5G打造萬物互聯的作業系統,以手機為中樞,透過5G連線其他物聯網智慧裝置,其在功能、互動等方面的優勢,是安卓和蘋果所欠缺的,也是鴻蒙OS的核心目標所在。
目前,知名家電品牌美的、九陽、老闆、海雀等都陸續釋出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家電產品,合作伙伴也從去年的五家,增加到現在的十家,華為王成錄表示,明年目標將達到40個品牌,約1億臺產品採用鴻蒙系統。
王成錄多次對外強調,鴻蒙的誕生,不是為了替代安卓,而是超越安卓,打造萬物互聯時代的下一作業系統。
鴻蒙的問題鴻蒙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軟體生態建設,系統再好,沒有海量的應用軟體,使用者體驗也上不去,軟體生態構建的難度遠大於系統本身。
如果沒有產業的變革,強做系統也很難做起來,安卓與蘋果是在智慧手機萌芽的時候誕生的系統,到如今主要的系統還是這兩個,華為的機會在於,在萬物互聯群雄逐鹿的時代,擁有變革的機會。
鴻蒙OS走向國際將面臨比國內更大的挑戰,由於受到谷歌HMS的禁用,谷歌的相關應用比如谷歌地圖、瀏覽器等被禁止安裝,雖然華為也有想對應的軟體,但在使用者習慣的改變,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
結語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個趨勢,蘋果推出ARM架構的M1晶片之後,電腦與手機軟體開始相容了;而安卓也與Windows走到了一起,微軟正在計劃在2021年推出的全新Win 10系統將相容安卓應用;打通全平臺的系統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各大巨頭都在佈局。
萬物互聯時代,鴻蒙迎來機遇,但挑戰同樣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