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會上,矽典微創始人、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徐鴻濤博士分享以射頻技術的起源、發展以及在萬物智聯新時代下新興應用的技術演講。

無線技術在如今的生活中已是無處不在,從移動支付的無線資料傳輸,到共享單車的配對解鎖,射頻技術所賦能的點滴改變和技術創新的驅動息息相關。

最常見的手機中,射頻積體電路的前面是天線,天線收到物理世界的訊號後,要經過放大、濾波等處理,把接收到的訊號轉變為虛擬世界的訊號,再進行數字訊號的處理。“隨著無線技術包括無線頻段的增加,與射頻相關的晶片數量以及在主機板上佔的面積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徐鴻濤坦言,“晶片整合度的不斷提高,也讓數字訊號處理的部分逐漸變成晶片尺寸的主導。但在收發機的體系裡面,射頻又是一個重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宏觀空間裡,基站相關的應用中也少不了射頻技術的身影。晶片需要同時支援多路訊號傳輸的海量吞吐量,射頻技術要求也從低頻轉向高頻。無線網路從 1G 發展到 5G,射頻頻段也從 1GHz 以下演變到現在 3.5GHz 到未來的 5GHz 的頻段上,更高的頻段被稱為毫米波。

毫米波在雷達感測器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並且隨著晶片技術性能的提升,傳統的雷達已經不斷向小型化靠攏,功耗和成本也同步實現了數量級的壓縮,因此也被更多地應用到商業中以提供更智慧、便捷的生活,例如車載雷達、自動駕駛以及智慧家居終端產品等。

如何將民用毫米波雷達的需求轉為落地應用,徐鴻濤為矽典微規劃了超前理念的技術前進路線。從最核心的毫米波感測器晶片下手,將完整的多通道毫米波收發機、高精度 ADC、超寬頻 PLL、任意波形發生器、數字訊號處理、無限級聯及電源管理等模組集成於 4mm×4mm 的超小晶片內,同時兼具更豐富的功能,可以對測量精度、感應距離、陣列規模、訊號處理方式等引數靈活配置,滿足對感測器尺寸、功耗和易用性等諸多應用場景需求。

“這意味著智慧裝置可以自然而然地探知人的動作姿態,人們不需要觸碰裝置,就可以實現識別和互動功能。再大膽暢想一下,現在的無線充電距離還有一定的限制,或許未來裝置的能量傳輸,也可以透過更長距離的無線傳輸方式得以實現”。

回溯無線技術,從 1984 年 Marconi 開始運用射頻技術開發無線電報系統作為起源,到 1901 年成功實現跨太平洋的遠距離(3500 公里)無線電波傳輸,太多經典的傳奇在歷史滾滾向前的車輪中更新迭代,這才帶給我們現在享有的越來越智慧、便捷的生活。“而矽典微也將依靠自研的顛覆性無線射頻技術,為萬物智聯的新紀元而創造 ‘芯’傳奇。”

14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分享幾款數控行業必備程式設計學習軟體,還沒有的速度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