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美國鉚足了勁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中興、華為、中芯,還有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上的300多家中國企業。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美國打壓的不是華為,而是他國任何一家科技企業,我想結果不會比華為更好,美國一邊打壓著華為,一邊製造全球性恐慌,歐洲、日韓對美國的擔憂不比國內差,只不過是在技術大棒面前,敢怒不敢言。
《宣告》中有兩點核心:一是長久以來半導體一直是全球化的產業,但現在新的地緣政治、工業和技術實現正在重新定義競爭環境,主要地區正在加強其本地半導體產業鏈,要避免過度依賴進口;二是為確保歐洲的技術主權和競爭力,歐洲復原計劃20%的資金將用於數字化領域,在未來兩三年,投資總額須達到1450億歐元(約1.16萬億人民幣)。
而在10月份,美國在《關鍵和新興技術國家戰略報告》中,將先進材料、半導體與微電子等20項關鍵技術列入重點關注領域;之後,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與半導體研究聯盟(SRC)共同制定了美國半導體十年計劃,呼籲美國政府未來十年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兩倍資金,在模擬硬體、晶片、儲存和理論研究等五大領域加大投資。
近日,美國政府合同網站上的一篇報道顯示,美國國防部將就一項計劃提供建議,以提供激勵措施來提高美國的晶片製造能力;美國加強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的訊息已有大半年,今年上半年美國便力邀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目標是一條12英寸、5nm製程的生產線,總投資約為120億美元,鳳凰城官員在上月批准了該專案有關的開發協議。
去年9月,日本斷供韓國半導體原材料,為保證正常生產,三星電子少帥李在鎔不得不親自出馬,到日本解決半導體材料供應的問題,韓國SK Siltron為防止日本出口限制,收購了杜邦碳化矽晶圓事業部,今年6月,韓國丟擲萬億韓元半導體振興計劃,旨在從2020年到2029年在系統級晶片(SoC)領域投資總計1萬億韓元(約59億人民幣)。
各有優劣從全球半導體行業格局來看,晶片設計、裝置集中在美國,晶片製造在東亞,半導體材料在日本,目前,全球半導體市場總規模約為4330億美元,我國積體電路進口約為3000億美元,佔比超過一半,是全球主要市場。
當逆全球化趨勢抬頭的時候,半導體產業鏈各參與方,沒有誰能獨當一面,美國也不例外,雖然在技術、智慧財產權方面美國很強,但目前美國主要的半導體公司,如蘋果、高通、英偉達,都依賴中國臺灣的臺積電或韓國三星代工廠代工,英特爾雖然有自家晶片工廠,但主要致力於製造自家晶片,而不是對外代工。
技術強勢的美國,斷了臺積電,蘋果、高通、英偉達照樣也面臨缺芯少魂之痛,所以美國極力推進本土代工廠的建設。
三星電子去年營收達到522.14億美元,比歐洲半導體398.16億美元的總產值還要多,但光刻膠、矽片、化學品卻來自日本,而日本除了上游材料,中游製造、下游封裝也不在自己手上;歐洲半導體三巨頭,恩智浦、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本身是基於自身較強的汽車和工業底子,在車用晶片、模擬、感測器方面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其他領域也弱。
華為海思在美國製裁後,掉出全球前十,國內晶片設計、製造、半導體材料裝置與全球頂尖都有差距,市場份額也不高,但中國擁有最大的市場。
也就是說,半導體產業主要相關方,手上都有各自的王牌,但離開誰又都玩不轉,當逆全球化抬頭的時候,人人自危,紛紛喊出自主可控也就不足為奇。
實現自主可控的必要條件美國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也正因為經濟全球化,提供足夠大的市場,美國半導體產業才能夠發展的如此之快,從全球賺到的錢迴流美國,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技術和產品的良性迴圈;也因為經濟全球化,韓國三星才得以能夠每年營收超過500億美元。
強大的市場是實現自主可控的必要條件,這點歐洲、日韓都不一定具備。去年,我國積體電路進口規模為3055億美元,出口僅為10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是反映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讓自主可控變得更為迫切。
2000年至2019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基本保持20%的年均增速,增速數倍於全球平均水平,雖然在很多細分領域還常被卡脖子,但隨著更多扶持半導體產業政策的落地,速度還會加快,巨大的市場也奠定了實現自主可控的基礎,相較歐洲、日韓,顯然,中國的自主可控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