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晶圓代工廠領頭羊中芯國際人事地震衝上網路熱搜,聯席CEO梁孟松辭職後的去向問題(中芯未立即批准梁的辭職,未來仍有變數)成為網友關心的話題。已經有網友開始喊話:梁孟松可以去華為嘛。
梁孟松服務過的公司,除現在的中芯國際,還有博士畢業後去的第一家公司AMD,以及後來的臺積電、三星半導體。四換東家(包括中芯國際這次)的經歷,除從AMD辭職有報效生養地的意思外,其餘3次均是迫於無奈,從三星半導體辭職,則是因為臺積電起訴其違反競業協議,被法院判決需立即從三星離職,並不得在2015年9月前回到三星。從臺積電辭職和這次請辭中芯又極其相似,都是因為人事任命,感覺自己委屈。
臺積電對梁孟松的打擊尤甚,因為他攻克大馬士革銅製程,對臺積電獲得今日地位居功至偉,本不應有憤而出走結局。
2003年之前,臺積電、IBM以及日本的晶片製造商正在進行一場決戰,即解決130nm工藝的鋁佈線材料問題。130nm是微米級工藝製程向奈米級工藝製程過渡的關鍵節點,誰解決了這個節點的鋁佈線材料問題,誰就能在隨後的競賽中衝到前面,獲得大量客戶。
這個鋁佈線問題是怎麼回事呢?簡單說就是耐電遷移性問題。在晶片內部較高的電流密度下,電子沿鋁佈線往陽極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與鋁原子發生碰撞,將動量轉移給鋁原子,使其往陽極移動,久而久之形成突起物(晶須),同時在陰極方向形成空洞。
晶須和空洞會造成晶片內部短路和斷路,使整個晶片報廢。而且隨著晶片製造工藝從微米級向奈米級過渡,鋁佈線越來越細,電遷移問題會越來越突出,最終導致整個晶片行業停滯不前。
1998年的時候,IBM就提出用銅代替鋁進行佈線。銅這種材料相對於鋁,簡直就是晶片製造廠眼中的優等生:電阻率低,熔點高、原子質量大,耐熱且耐電子遷移。但既然這麼優秀,為何銅遲遲沒有替代鋁呢?因為它缺點也很突出:難以利用幹法蝕刻進行微細加工,意味著原來的製造工藝被廢,製造成本上升;銅向絕緣膜和矽基板的擴散速度較快,會改變電晶體性質,使晶片報廢;附著性較差,晶片良率和壽命極低。
在前輩、後生都被銅佈線問題困擾的情況下,誰最先給出解決方案,誰就是領頭羊。說白了,行業開始重新洗牌。
最終,梁孟松領導的先進模組團隊替臺積電贏得了這場比賽,經此一役,臺積電也從行業跟跑變成領跑。梁孟松也因此被媒體譽為“是臺積電可排進前5名的研發人才”,成為公司創始人張忠謀的左右手。
但禍福相倚,故事並沒有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
2006年7月,臺積電副總蔣尚義退休,公司計劃提拔兩個研發副總,其中一個職位確定為來自英特爾、資歷更深的羅唯仁,另一個職位需在梁孟松和孫元成兩人中產生。後來的結果是,孫元成坐上研發副總位置,為臺積電立下汗馬功勞的梁孟松卻名落孫山,調到其它部門。
為此,梁孟松在2008年負氣出走,進入三星。後來,梁孟松被臺積電起訴違反競業協議後,《工商時報》報道了庭審細節:“‘他們在未經我同意下,釋出人事命令’、‘這幾乎使得我無法面對公司所有認識我的人’、‘憑我的資歷要我去一個不能發揮的單位’、‘我感到被欺騙、被侮辱,高層完全不重視我’。說到激動處,梁孟松哽咽如泣,隨即大聲說‘我對臺積電貢獻很多,這件事,我沒面子’……”
從公開的資訊看,梁孟松這次從中芯國際辭職,事情起因和臺積電如出一轍,都與未和他事先足夠溝通有關,讓他感覺不被尊重。
實際上,梁孟松從中芯國際辭職的訊息傳出後,員工從網路透露出的反應也是兩極分化,有的高興地要放鞭炮,指其在公司搞“清洗”,有的則感覺惋惜,希望中芯國際能留住他。但以梁孟松的個性,留下的可能較小。
那麼,華為能否將梁孟松招致麾下?
目前來看,華為要突破美國技術封鎖,成為IDM晶片商算是路徑之一,但走這條路,華為最大的短板是製造,幾乎是從0起步,對梁孟松這樣的邏輯晶片工藝製程領軍人才是求賢若渴的。如能招到麾下,華為倒是可以節省不少獨自摸索的時間。而且從目前看,國內的晶片製造公司還難以提供讓梁孟松發揮的平臺,長江儲存、合肥長鑫是大廠無疑,但都是做儲存的,和梁擅長的邏輯晶片工藝(主要用於SoC晶片)相差太遠。
但問題是,華為不是梁唯一的去處,他還有一個選擇是重新回到三星。他在三星做的還算開心,當初之所以離開,純粹是因為臺積電所逼。目前這個時間段,早過了他與臺積電的競業期限。更為重要的是,三星正在與臺積電苦戰,也需要梁孟松回來破解僵局。
總之,如梁孟松從中芯國際離職,第一去處是三星,如有可能,也會解華為燃眉之急,就看華為是否願意抓住這個機會。最終的謎底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