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格局這本書,

上次我們說到了免費,

免費模式最直接的結果,

就是讓這些網際網路公司,

快速的形成了壟斷,

谷歌,阿里巴巴,

和臉書就這樣的經典樣板,

與此同時,他們的對手迅速大量的死亡,

那麼很多人可能要問,

為什麼有的公司靠免費發展起來,

有些公司靠免費卻死掉了呢?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提到過,

提供有用的資訊是根本,

注意有用是重點,而不是資訊。

網際網路從來都不缺資訊,

那些失敗者也覺得自己,

提供的資訊很有用,

但是到底有沒有價值,

只有使用者才最清楚。

比如有媒體爆出第一手資料,

其實獲益的只有這爆料的媒體而已,

微軟推出的windows系統,

後來也有其他公司模仿了,

但沒有太多額外價值,

所以抓住免費模式的關鍵就是,

領先一步創造價值。

免費還造成了一個結果,

叫做贏家通吃,

作者提供的數字2016年,

全球網際網路產業收入是3800億美元,

雖然不算少,

但是跟運營商的,

3.5萬億美元的收入相比,

還差的太遠,

作者說這完全與網際網路的名氣不對等。

而在這3800億美元的產值中,

谷歌一家就佔了四分之一,

達到1000億美元,

剩下來亞馬遜,阿里巴巴,臉書,

騰訊又佔了1000億美元,

把這10幾家第二梯隊一去掉,

可分的蛋糕就非常少了,

幾十萬家公司分剩下的市場,

結果可想而知。

在網際網路世界,

出現了太多的複製資訊的公司,

比如一說做共享單車,

什麼小黃車,小紅車,小藍車,

小綠車遍地都是,

這些大多都是無效競爭。

現在最可笑的是,

創業者已經不滿足於,

免費提供服務了,

甚至還要倒貼錢,

使用他的軟體,

就給補貼。

比如最早的打車和外賣服務,

全都是這麼燒起來的,

目的是為了改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免費之所以能夠成功,

是因為他原來有稀缺性,

而免費之後不再具有稀缺性,

於是免費就會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作者說他在谷歌的時候,

零食和飲料就擺在那隨便拿,

一開始還有實習生沒見過世面,

拿回家裡吃,

後來也就不再拿了,

因為他們發現,

這東西隨時都有,

取之不盡。

而相反在大學裡就不行,

有一點零食,就都被搶光了,

因為零食根本不常有,

所以要超越免費,

你必須要製造一種稀缺性,

而這需要產品,

服務本身具有一種難以複製的特性,

如果要沒有稀缺性,

即使免費,也不會吸引人。

這點其實用在,

我們求職上也是適用的,

現在很多人的學歷都不低,

不是985就是211,

最次也是個本科,

但是找個工作卻很難。

甚至這些孩子,

要免費給人家當實習生,

人家都不樂意要,

現在更有甚者,

不但領不到實習工資,

還要倒貼實習費。

你可以不去,

但是沒有實習經驗的人,

就會更難找到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為人才太多,

不稀缺,隨便就會被替代,

找張三來可以,李四來也行,

那麼怎麼在職場中勝出呢,

你需要了解5個法則。

第一時效性,

比如花錢看直播,

免費看重播,

對於球迷來說,

他們會選擇花錢的,

因為那種緊張的快感,

是重播無法滿足的。

所以現在很多網站也這樣,

會員多看幾集,

看最新的電影,

不是會員就得等著。

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郭德綱的相聲,

基本上全網都會有,

為啥還有那麼多人去聽現場,

其實也是時效性,

第一時間滿足,

所以你要想抓住時效性,

就得第一時間滿足需求,

第二突出個性,

既然免費的基礎是容易複製,

那麼不可複製又有價值的東西,

自然可以付費,

比如說可以盜版,

但是作者簽名的書,

這個就比較稀缺。

人因為有了個性才有喜愛,

這個東西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你必須具備很強的個性,

才能成為稀缺的人才,

比如你擁有獨特的人脈,

擁有獨特的組合技能。

第三,提供具有可用性的產品,

和容易理解性的服務,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晦澀難懂的書,

還有一些專業性的論文,

這些東西,即使你免費放在那,

也不會有人去讀。

但是有人在這上面建立附加值,

比如現在很多的讀書欄目,

帶著大家讀書,

一邊讀還一邊講,

把晦澀難懂的內容,

翻譯成耳熟能詳的語言,

這就可以超越免費,

所以有些東西並非是沒有用,

只是中間差了一道橋樑。

第四,提供可靠而容易得到的服務,

比如有人現在免費送你一輛破車,

你可能未必會要,

因為本身沒有牌照,

而且還不知道這車的底細,

可能用起來,

三天兩頭就會壞,

修起來可能更是死貴死貴。

當年底特律1美元的房子,

基本上免費送了,

但是仍然無人問津,

因為房產稅太貴,

他不夠可靠。

還比如,

在中國公立醫院收費比較便宜,

但是有錢人還是習慣於去私立醫院,

花費高價看病,

主要就是因為免費的東西,

時間成本太高。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速公路,

有人等著免費上路,

而有人則故意錯開免費出行,

這就是因為免費和付費的體驗,

相差巨大,

所以大家願意付費。

第五,打造具有資料粘性的服務,

現在開始收費,

估計很多人都會被迫交錢,

沒辦法因為所有的資料,

一時半會走不開,

可能會丟掉半個社交圈。

淘寶就是這樣,

他一開始開店免費,

後來等大家習慣了,

再開始收費,

這就形成了一種資料粘性,

你的客戶都在淘寶裡,

所以也就只好忍了。

作者提到了李嘉圖定律,

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派的奠基人,

也是成功的商人和投機專家,

所以他獲得了大量財富,

李嘉圖認為,

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的價格,

它是由壟斷性或者稀缺性決定的,

而不是由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資,

和改良成本決定的,

他的價格受限於,

租戶能夠承擔的價格。

這就是李嘉圖定律,

租金的高低,

由兩個因素決定,

不同土地上收入的差額,

以及和其他投資的對比,

差額很好理解,

就是說哪個土地能賺到更多錢,

租金就會更貴,

而所謂投資的對比,

好比說一個著名學校的學區房,

房價不斷上漲,越來越稀缺,

他的漲幅比股市更快,

所以很多人都願意,

去投資這種稀缺的學區房。

這個定律在現如今的資訊時代,

有了新的意義,

比如張三比李四的技術更好,

所以張三的收入,

就要高很多,

其實說的還是贏家通吃,

頭部效應。

一流人才的市場報價,

要遠超二流人才,

跟普通的人才,

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也許是10萬和1萬的差別。

所以你要想賺取年薪百萬的高薪,

就務必讓自己成為專業的一流人才,

當你不可替代的時候,

收入會有幾何級別的增長。

而在產品上,更是如此,

一旦一個產品被認可,

大家就都會去使用,

第一名的銷量,

可能跟第二名完全不對等。

比如英特爾和AMD,

如今資訊化時代,

李嘉圖定律在不斷放大,

這就讓好東西越來越貴,

而一般的東西,無人問津。

作者舉例房子,

美國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時期,

矽谷一套獨棟房子,

中位數是50萬美元,

而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1萬,

也就是說4.5年,

能買一套房子,2016年,

矽谷的房子漲了3倍,

而其他地方的房價只漲了1倍,

當地人的收入只增長到了16萬,

增加了50%,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

就是因為這十幾年來,

矽谷一直在造富,

一批被創造出來的富人,

一批最優秀,最高薪的工程師,

推高了矽谷的房價。

國內也是如此,

在最優秀人才聚集的一線特大城市,

房價是其他普通二線城市3-5倍,

但其實如果看平均收入,

絕沒有那麼大的差距。

作者說這麼多,

就想表達一個觀點,

技術的進步,

絕不是讓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而是讓差距放大了,

以後會出現放大版的李嘉圖效應,

也就是好的東西,

會越來越貴,

普通的東西則會很便宜。

無論再怎麼調控房價,

稀缺的學區房,

富人區的房子,

城區核心位置的房子,

都依然是很貴的。

最後其實都會跟手錶和汽車一樣,

普通的使用功能人人都買的起,

但貴的東西,普通人會一直嚮往,

基本都是奢侈品,

甚至多貴的都有。

我們也要適應這個規律,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

否則第二第三,其實意義並不大,

永遠也不可能有第一名那種估值。

而人生也是如此,

10個90分都趕不上一個100分,

所以做到90分和做到100分將差距巨大,

所以這絕不是一個差不多就得了的時代,

務必要做到精益求精,

才能贏家通吃。

這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了,

基本都是作者的隨筆,

但是卻告訴了我們,

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論,

以及價值觀,其實人和人的差別,

主要就體現在思考事情的角度,

和做事情的態度上,

當你把這兩個事都想明白了,

自然也就擁有了更大的格局。

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5G屠龍,700MHz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