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格局這本書,
上次我們說到了免費,
免費模式最直接的結果,
就是讓這些網際網路公司,
快速的形成了壟斷,
谷歌,阿里巴巴,
和臉書就這樣的經典樣板,
與此同時,他們的對手迅速大量的死亡,
那麼很多人可能要問,
為什麼有的公司靠免費發展起來,
有些公司靠免費卻死掉了呢?
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提到過,
提供有用的資訊是根本,
注意有用是重點,而不是資訊。
網際網路從來都不缺資訊,
那些失敗者也覺得自己,
提供的資訊很有用,
但是到底有沒有價值,
只有使用者才最清楚。
比如有媒體爆出第一手資料,
其實獲益的只有這爆料的媒體而已,
微軟推出的windows系統,
後來也有其他公司模仿了,
但沒有太多額外價值,
所以抓住免費模式的關鍵就是,
領先一步創造價值。
免費還造成了一個結果,
叫做贏家通吃,
作者提供的數字2016年,
全球網際網路產業收入是3800億美元,
雖然不算少,
但是跟運營商的,
3.5萬億美元的收入相比,
還差的太遠,
作者說這完全與網際網路的名氣不對等。
而在這3800億美元的產值中,
谷歌一家就佔了四分之一,
達到1000億美元,
剩下來亞馬遜,阿里巴巴,臉書,
騰訊又佔了1000億美元,
把這10幾家第二梯隊一去掉,
可分的蛋糕就非常少了,
幾十萬家公司分剩下的市場,
結果可想而知。
在網際網路世界,
出現了太多的複製資訊的公司,
比如一說做共享單車,
什麼小黃車,小紅車,小藍車,
小綠車遍地都是,
這些大多都是無效競爭。
現在最可笑的是,
創業者已經不滿足於,
免費提供服務了,
甚至還要倒貼錢,
使用他的軟體,
就給補貼。
比如最早的打車和外賣服務,
全都是這麼燒起來的,
目的是為了改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免費之所以能夠成功,
是因為他原來有稀缺性,
而免費之後不再具有稀缺性,
於是免費就會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作者說他在谷歌的時候,
零食和飲料就擺在那隨便拿,
一開始還有實習生沒見過世面,
拿回家裡吃,
後來也就不再拿了,
因為他們發現,
這東西隨時都有,
取之不盡。
而相反在大學裡就不行,
有一點零食,就都被搶光了,
因為零食根本不常有,
所以要超越免費,
你必須要製造一種稀缺性,
而這需要產品,
服務本身具有一種難以複製的特性,
如果要沒有稀缺性,
即使免費,也不會吸引人。
這點其實用在,
我們求職上也是適用的,
現在很多人的學歷都不低,
不是985就是211,
最次也是個本科,
但是找個工作卻很難。
甚至這些孩子,
要免費給人家當實習生,
人家都不樂意要,
現在更有甚者,
不但領不到實習工資,
還要倒貼實習費。
你可以不去,
但是沒有實習經驗的人,
就會更難找到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為人才太多,
不稀缺,隨便就會被替代,
找張三來可以,李四來也行,
那麼怎麼在職場中勝出呢,
你需要了解5個法則。
第一時效性,
比如花錢看直播,
免費看重播,
對於球迷來說,
他們會選擇花錢的,
因為那種緊張的快感,
是重播無法滿足的。
所以現在很多網站也這樣,
會員多看幾集,
看最新的電影,
不是會員就得等著。
還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郭德綱的相聲,
基本上全網都會有,
為啥還有那麼多人去聽現場,
其實也是時效性,
第一時間滿足,
所以你要想抓住時效性,
就得第一時間滿足需求,
第二突出個性,
既然免費的基礎是容易複製,
那麼不可複製又有價值的東西,
自然可以付費,
比如說可以盜版,
但是作者簽名的書,
這個就比較稀缺。
人因為有了個性才有喜愛,
這個東西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你必須具備很強的個性,
才能成為稀缺的人才,
比如你擁有獨特的人脈,
擁有獨特的組合技能。
第三,提供具有可用性的產品,
和容易理解性的服務,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晦澀難懂的書,
還有一些專業性的論文,
這些東西,即使你免費放在那,
也不會有人去讀。
但是有人在這上面建立附加值,
比如現在很多的讀書欄目,
帶著大家讀書,
一邊讀還一邊講,
把晦澀難懂的內容,
翻譯成耳熟能詳的語言,
這就可以超越免費,
所以有些東西並非是沒有用,
只是中間差了一道橋樑。
第四,提供可靠而容易得到的服務,
比如有人現在免費送你一輛破車,
你可能未必會要,
因為本身沒有牌照,
而且還不知道這車的底細,
可能用起來,
三天兩頭就會壞,
修起來可能更是死貴死貴。
當年底特律1美元的房子,
基本上免費送了,
但是仍然無人問津,
因為房產稅太貴,
他不夠可靠。
還比如,
在中國公立醫院收費比較便宜,
但是有錢人還是習慣於去私立醫院,
花費高價看病,
主要就是因為免費的東西,
時間成本太高。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速公路,
有人等著免費上路,
而有人則故意錯開免費出行,
這就是因為免費和付費的體驗,
相差巨大,
所以大家願意付費。
第五,打造具有資料粘性的服務,
現在開始收費,
估計很多人都會被迫交錢,
沒辦法因為所有的資料,
一時半會走不開,
可能會丟掉半個社交圈。
淘寶就是這樣,
他一開始開店免費,
後來等大家習慣了,
再開始收費,
這就形成了一種資料粘性,
你的客戶都在淘寶裡,
所以也就只好忍了。
作者提到了李嘉圖定律,
李嘉圖是古典經濟學派的奠基人,
也是成功的商人和投機專家,
所以他獲得了大量財富,
李嘉圖認為,
土地租金是土地使用者支付的價格,
它是由壟斷性或者稀缺性決定的,
而不是由地主在上面做的投資,
和改良成本決定的,
他的價格受限於,
租戶能夠承擔的價格。
這就是李嘉圖定律,
租金的高低,
由兩個因素決定,
不同土地上收入的差額,
以及和其他投資的對比,
差額很好理解,
就是說哪個土地能賺到更多錢,
租金就會更貴,
而所謂投資的對比,
好比說一個著名學校的學區房,
房價不斷上漲,越來越稀缺,
他的漲幅比股市更快,
所以很多人都願意,
去投資這種稀缺的學區房。
這個定律在現如今的資訊時代,
有了新的意義,
比如張三比李四的技術更好,
所以張三的收入,
就要高很多,
其實說的還是贏家通吃,
頭部效應。
一流人才的市場報價,
要遠超二流人才,
跟普通的人才,
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也許是10萬和1萬的差別。
所以你要想賺取年薪百萬的高薪,
就務必讓自己成為專業的一流人才,
當你不可替代的時候,
收入會有幾何級別的增長。
而在產品上,更是如此,
一旦一個產品被認可,
大家就都會去使用,
第一名的銷量,
可能跟第二名完全不對等。
比如英特爾和AMD,
如今資訊化時代,
李嘉圖定律在不斷放大,
這就讓好東西越來越貴,
而一般的東西,無人問津。
作者舉例房子,
美國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時期,
矽谷一套獨棟房子,
中位數是50萬美元,
而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1萬,
也就是說4.5年,
能買一套房子,2016年,
矽谷的房子漲了3倍,
而其他地方的房價只漲了1倍,
當地人的收入只增長到了16萬,
增加了50%,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
就是因為這十幾年來,
矽谷一直在造富,
一批被創造出來的富人,
一批最優秀,最高薪的工程師,
推高了矽谷的房價。
國內也是如此,
在最優秀人才聚集的一線特大城市,
房價是其他普通二線城市3-5倍,
但其實如果看平均收入,
絕沒有那麼大的差距。
作者說這麼多,
就想表達一個觀點,
技術的進步,
絕不是讓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而是讓差距放大了,
以後會出現放大版的李嘉圖效應,
也就是好的東西,
會越來越貴,
普通的東西則會很便宜。
無論再怎麼調控房價,
稀缺的學區房,
富人區的房子,
城區核心位置的房子,
都依然是很貴的。
最後其實都會跟手錶和汽車一樣,
普通的使用功能人人都買的起,
但貴的東西,普通人會一直嚮往,
基本都是奢侈品,
甚至多貴的都有。
我們也要適應這個規律,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
否則第二第三,其實意義並不大,
永遠也不可能有第一名那種估值。
而人生也是如此,
10個90分都趕不上一個100分,
所以做到90分和做到100分將差距巨大,
所以這絕不是一個差不多就得了的時代,
務必要做到精益求精,
才能贏家通吃。
這就是本書的全部內容了,
基本都是作者的隨筆,
但是卻告訴了我們,
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論,
以及價值觀,其實人和人的差別,
主要就體現在思考事情的角度,
和做事情的態度上,
當你把這兩個事都想明白了,
自然也就擁有了更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