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發稿日期蘋果的市值為 2.15萬億美元
說到蘋果,其市值一直在網友心中是個謎,為什麼?要知道從2019年開始蘋果的銷量以及市場份額極為的不穩定,一直呈現出了一個下滑的趨勢。甚至,在最近的權威統計機構IDC釋出的統計資料來看,在2020年的第三季度,蘋果手機全球出貨量被小米反超,名次跌至世界第四,其中三星第一華為第二。要知道小米雖然一直很努力,但是因為其堅持走“價效比”路線,導致在品控上經常出現問題,從而也導致了小米在國內網友中的口碑其實並不怎麼好。而蘋果呢,作為智慧領域的先驅者一直以行業的帶頭大哥的身份存在的,但是如今居然被小米反超,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但是對於這種現象大部分網友是十分的喜聞樂見的,畢竟蘋果“倒閉”了,就變相的意味著國產品牌的崛起以及大量市場資源的釋放。但是那個看起來岌岌可危的蘋果,居然還有著另外的一個身份,那就是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對於這點估計很多人表示不可理解,要知道全球市值第一可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加冕的,那是要實力加上運氣以及很多因素才可以實現的,而且這個全球第一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目前國內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騰訊,市值高達5.4萬億港元。阿里巴巴,市值5.2萬億港元。
那麼蘋果市值多少?截止至發稿日蘋果的市值是2.15萬億美元,注意是美元,要知道1美元=7.7518港元,按照這個匯率來算,一個蘋果可以頂2.5個阿里。如果你還不明白這2萬多億是什麼概念的話,那麼我們再舉個例子:深圳一年的GDP只有2.69萬億元,俄羅斯2019年的GDP是1.7萬億美元。直白地說,蘋果的市值是深圳五年的GDP,比俄羅斯一個國家的GDP高。這也是網友爭議比較大的地方,要知道2020年Q2中蘋果的表現市場份額已經跌到個位數了。遠的就不提了,就拿眼前的來說吧,華為小米的出貨量都超過了蘋果,那蘋果為啥還那麼值錢?
對啊,蘋果為啥還那麼值錢呢?明明出貨量那麼糟糕,卻還是全球第一,為啥呢?估計很多人多覺得這跟他產品的高利潤有關係,但是這要換做起初整個行業剛發展的時候我還是認同這種想法的,但是到了如今要知道蘋果手機的售價可以說不如華為,甚至大部分的安卓品牌的旗艦售價都要比蘋果的售價高,甚至便宜的也沒有便宜多少,他們與蘋果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小的。但是為什麼蘋果做到了全球市值第一呢?
我覺得這件事其實很好理解,這裡先要科普一個新名詞,就是“華式對比法”。這是最近數碼圈新衍生出來的詞彙,其意思是諷刺數碼圈的一種現象。而這個現象為用一款產品的優點對比其他產品的缺點,從而將對方產品貶低的一文不值。在瞭解了這個詞彙之後我們接著講,要知道作為一個市值全球第一的企業,其運營策略以及路線定然是有著非比尋常之處的,在我對其進行了解之後我發現,蘋果對外展現出了示弱只不過是其產品線中的一點而已,iPhone的表現雖然被“超越”了,但是在智慧穿戴領域蘋果依然是大哥。
根據調機構Counterpoint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第3季度全球智慧手錶出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6%,而且蘋果在智慧手錶領域的表現仍有上漲的趨勢。而且不得不提的是此前,蘋果智慧手錶已經數次銷量蟬聯全球第一。這是蘋果在智慧手錶領域的表現,其次我們再看看ipad個人平板電腦領域中蘋果的表現又如何呢?
IDC關於2020年平板電腦Q3全球的統計中,蘋果以居高不下的份額以及出貨量蟬聯第一,這個表現是好還是壞我們先不說,我仍然記得IDC在2019年Q4季度的統計報告中是這樣評價蘋果的ipad,“iPad逆轉全球平板頹勢”!全球平板頹勢?IDC報告中這樣說道,“放眼到2019年全年,蘋果iPad依然是最大贏家,銷量4990萬臺,份額高達34.6%,同比大增15.2%。而三星、華為、聯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那麼當時大家的成績是怎麼樣的呢?根據當時的資料顯示,第二名是三星,銷量700萬臺,份額16.1%,同比降低7.4%;華為位列第三,銷量400萬臺,份額9.1%,同比降低2.8%;亞馬遜排名第四,銷量330萬臺,份額7.6%,同比大降29%。
也就是說目前熱門的智慧裝置中蘋果在智慧穿戴領域以及ipad平板電腦領域的表現都異常的突出,而且是全球性質的。當然除了這兩個之外,蘋果的產品還有什麼呢?想必剩下的就是Mac了吧?它的表現又如何呢?我們接著看資料!同樣是來自IDC2020年第三季度的統計報告,誠然因為系統封閉的關係,Mac的表現不如其他產品那般亮眼,但是仍然取得了全球第四的成績。
資料中顯示從排名上看,聯想以23.7%的市場份額繼續領跑市場,出貨量為1927萬臺。惠普、戴爾、蘋果、宏碁排在二至五位,出貨量分別為1869萬、1199萬、689萬和600萬臺,雖然蘋果Mac的表現稍顯疲軟,但是從上圖不難看出即使是在經歷了疫情的衝擊他的走勢依然呈現出了上漲的趨勢。
在羅列出了各種資料之後讓我們迴歸前面的標題,被華為、小米反超的蘋果為什麼還那麼值錢?原因就在這裡了!雖然根據相關公開的資料顯示,蘋果iPhone在今年的出貨量不太理想,跌落出了前三名的位置,而且這點在“華式對比法”幫助下變得格外凸顯,但是試問一下一個數學成績滿分的人跟一個僅數學沒及格其他科目如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歷史與社會、地理、思想品德、生物、歷史、物理、化學、美術、體育都滿分的人比誰的總分高呢?誰的升學機會大一些呢?誰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強一些呢?
我想以上的問題大家心中或許已經了有答案,那麼想必為什麼蘋果還能位居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就不難理解了。當然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面子”跟“裡子”的問題。在我寫今天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能儘快而精準地羅列出資料所以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去整理這些公開且能合規展示出來的資料,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這些權威統計機構釋出的報告中的標題都採用了“出貨量”而不是“銷量”。
如果你能理解出貨量以及銷量之間的區別的話你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貓膩了,在經過我對蘋果財報的持續關注之後我發現蘋果是一個極其注重銷量的企業,而其他企業呢則十分的看重出貨量。出貨量是什麼?出貨量是指生產商出貨給代理商(或中間商)的量。出貨量可能小於等於產量,因為生產的不一定都出貨了。而銷量呢,是指透過銷售人員成功銷售出去的數量。
這其中跟企業的運營方向有著很大的關係,蘋果每年下單訂購的產品都會有庫存的產生,然後輪替到次年銷售,畢竟今年我出了iPhone12,明年我就得賣iPhone13是很不現實的,萬一iPhone13不能準時上市怎麼辦?iPhone11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疫情的關係iPhone12就沒有準時釋出,所以iPhone11很好的承接了產品接替的空隙。反觀其他企業呢,因為機海戰術的運用,我的生產車間是不停運轉不停地有產品出來的,如此巨大數量的產品投入市場在短期內賣出去也不現實,所以代理商或者中間商成了“背鍋俠”,甚至在手機發展的中期仍有品牌商要求代理商一次性進購產品的數量的現象。
再加上“華式對比法”的運用,蘋果甚至可以說任何一個企業來了都只能甘拜下風,就拿蘋果舉例來說吧,今年iPhone12我出貨1億臺,但是隻賣出去了8000萬臺,剩下2000萬臺第二年賣,因為第二年我還有2000萬臺的庫存,所以第二年的出貨量可能就變成了8000萬臺,按照這個路數他的出貨量正常情況下都是維持在8000萬臺左右的,但是其他品牌就不一樣了。我今年出貨量1億臺,只賣出去2000萬臺,有8000萬臺的庫存,第二年我仍有1億臺的出貨量,那麼之前的庫存怎麼辦?這就不是我的問題了,而是你代理商的問題。
當然了他的貨給誰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的出貨量永遠比你高,而且出貨能力好變相的也給外界傳遞一個我很有實力的訊號。面對消費者階層的時候呢,又會給消費者傳遞一個我產品很熱銷的資訊,否則我每年出貨量怎麼那麼高呢?這一個套路只有在國內適用,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投資者甚至包括國內的投資者都喜歡投蘋果的原因,因為在這些人的眼裡,銷量比出貨量來的實際,且更能直接衡量一個企業的發展水平。但是反過來也一樣,為什麼國內就吃這一套呢?這不該反思一下嗎?
寫在後面:當這些企業捨棄套路,腳踏實地的做產品的時候我想距離打敗蘋果也就不遠了。同時作為消費階層的我覺得,消費者更應該理性一些,“華式對比法”的現象在消費者階層很常見,像拿電池比別人的晶片,比別人的系統,用出貨量比銷量等等,用這個方式完美的把核心問題規避過去,換回來的結果是什麼?就是別人做到了全球第一,你永遠是活在一個圈子中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