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話說12年穀歌被迫離開中國後,百度終於坐收了谷歌搜尋那3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PC端搜尋業務的支配者。在此之前,李彥巨集親手打造的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並稱BAT,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按照道理來講,百度本來握有優勢,不應該落到今天這步田地。可是,事實就是這麼打臉。現在的百度不僅市值不如某家新競的外賣公司,甚至其核心業務也被位元組跳動所挑戰。未來不屬於百度,掙扎才屬於百度。
那麼問題來了,百度是怎樣把一手好牌給打爛的呢?這就要聯絡過去這幾年的情景。從12年到現在,影響網際網路產業格局最關鍵的兩個要素就是移動端和4G的興起。不同於傳統產業,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短、變化快,一旦一步沒能跟上,就會步步跟不上。換句話說,百度實際上是在急需渡河的過程中沒能及時的轉型,沉溺在過去的場景當中,最終輸掉了一個時代。
百度曾經握有多大的優勢?時間回到2011年,當時百度掌握了國內搜尋業務的大部分份額,唯一夠格的競爭對手就是谷歌。百度的搜尋業務、騰訊的社交生態、阿里巴巴的電商產業是三個巨頭彼時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其中,電商業務最容易被複制,也更容易被挑戰,阿里巴巴也是一直在這個領域不斷進步才站穩了腳跟。騰訊的社交生態歷史悠久,但是想要維繫這個龐大的生態,騰訊必須儘量使得自身與時代相適應。出乎意料的是,恰恰是百度的搜尋業務具備最好的穩定性。儘管360等網際網路小巨頭都曾挑戰過百度,但都沒能掀起多大的風浪。究其原因,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搜尋業務的特殊性。
與我們所想象的不同,搜尋業務的核心不在於技術,而在於資源。百度能夠掌控搜尋業務的核心就在於資源,而現在位元組跳動之所以能夠挑戰百度也在於掌握了足夠多的資源。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電腦和手機上的瀏覽器,你就會發現,百度佔據了主導地位。是的,百度沒有做出特別牛逼的瀏覽器,卻很好地在各種瀏覽器上嵌入了自家的服務。資源是進入搜尋業務的一道門檻,谷歌走後,百度顯然是唯一能夠提供這種服務的供應商。
搜尋業務的另一項特點在於變現太容易。不是隻有百度做競價排名這種缺德事,但是百度做的卻是最出名。百度依靠自身在搜尋業務上的巨大流量優勢,在網頁上嵌入自家產品的廣告,為願意付費的廠家提供考前的排名,從中賺取了巨大的利潤。直到今天,百度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依然是搜尋和廣告業務。一手掌握資源,形成了一道無形的行業壁壘;一手競價排名,獲取了巨大的利潤。谷歌走後,百度再無對手。擁有天然優勢的百度最終在自己的舒適區中錯過了關鍵的轉型時機。
百度是如何掉隊的?從12年或者更早時候開始,中國移動端市場正式開啟了井噴式發展時期。那幾年裡,手機使用者不斷增加,從硬體到軟體,電子、通訊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開啟了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騰訊在11年幸運地等到了張小龍,開發出了微信。微信看似與QQ相似,其關鍵在於:1、微信從一開始就是對準的移動端;2、帶有支付功能的微信抵禦住了支付寶的衝擊。伴隨著QQ使用者流量向微信的快速轉移,騰訊保住了他的社交生態,也保住了他的遊戲事業。另一邊,阿里巴巴繼續面臨各方勢力的挑戰,手淘的發展使得阿里最終從PC端的B2B業務擴充套件到了移動端的B2C業務。支付寶和普惠金融的發展更是讓阿里巴巴掌控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歷經磨練,阿里巴巴從一家小小的電商公司轉變成了現在龐大的網際網路金融帝國。作為PC端時代興起的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或幸運、或主動地抓住了新時代的機遇,實現了過渡和壯大。
此時,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百度在移動端時代的作為就一清二楚了。
在非核心業務上,百度成功地花光了自己的錢,然後還沒有取得多大的收益。貼吧、地圖以及網盤可能是百度在移動端最為使用者熟悉的服務。不過,在這三者之外,百度還做過一系列應用。可惜的是,百度入門入的早,卻競爭不過別人。前幾年百度外賣剛出來的時候還一度吸引了一定的使用者,現在看來,百度在外賣領域算是徹徹底底地失敗了。這已經不是百度的第一例失敗了,號稱專注於技術的百度終究未能在產品和運營領域有什麼大的作為。
核心業務受阻,非核心業務擴充套件失敗,百度在移動端時代就像一個過客,在每個領域匆匆插了一腳,卻沒能走到最後。
結語如果要問百度為何慘敗至此,我只能說:百度死在了自己的舒適區和固有思維之內。李彥巨集以為自己只是遲到了,實際上百度壓根就沒能搭上這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