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最近一段時期,關於社群團購乃至電商發展合理,還是有罪的討論十分熱烈,昨日偶見一網友文章,其中一個關鍵論點是:90年代有一段時期五、六千萬產業工人大下崗,他們並沒有被餓死,都是想了辦法找了出路,為什麼電商興起了?卻說實體店沒有活路了,這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選擇造成的,是一種新的銷售模式,不應該受到非議。對電商的基本認識,我是認同的,一種模式的產生,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更何況經過這麼多年的檢驗,電商帶來的購物體驗確實是方便快捷,效率高,雖然也有一些弱點,但總歸是一種先進的商業模式,但值得商榷的是,把電商和實體店之爭等同於當年的下崗潮所產生的社會後果,我認為還是不妥:

一、電子商務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後果不能等同於下崗工人的遭遇,當年國家處於改革期,可以說是被迫又無奈的實行產業轉型。人員下崗是為國家作貢獻,雖有不甘,卻也沒有更多抱怨,只能積極再就業 ,國家和社會也給了他們很多幫助 ,那時招聘都優先考慮下崗工人,而且客觀的說那時候生存相對容易些,只要肯吃苦,做小生意也好,打工也好,至少做一些底層體力的工作也可餬口。雖然如此,他們的遭遇也並非作者想象的那麼輕鬆,尤其是那些中老年工人,一身的本事都是在工廠學的,卻沒有施展空間,再就業哪裡是那麼簡單的事?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如果現在或未來若干年再突然產生幾千萬甚至更多的就業人群,我們來設想一下,各行各業現在都在最佳化組合,人員最佳化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沒有多餘的崗位,自己做生意又幹不過電商,以我本人為例,我從事金融服務性行業,我公司類似產品網上也有在賣,本來我只是掙點服務費餬口而已,這麼多年也沒發財,如今網上把這個路子也堵死了,如果我有一天下崗了,怎麼辦?幹快遞,年齡大了,跑不動了,容易倒在半路上,幹滴滴?車還過期了,做電商?據說投入也不小,而且競爭白熱化,完全不懂不敢幹。賣苦力?年齡大了,腰還不好!收房租,還租不上價 。開實體店,總看到有關張的,還沒有成本。恐怕只有賣房一條路了。本來在單位透過自己的服務掙一些小錢兒,可以養家,網上服務讓中間流通環節都省略了!我們這些人可能都幹不到退休了 !當然,本人絕不是反對電商,我平常也網購,只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如果未來有一天,各行各業都被本行業的平臺所掌控,只需要很小一部分人就能為全國服務,那麼結餘下來的這些人怎麼生存?收入低,屆時電商的物價也會漲上來,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國家救濟的過來嗎?這是個問題。

二、那位網友還提到,實體店的衰落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是沒辦法的事,只能自己想辦法。客觀地說,這一點我不否認,可他似乎忘了一點,我們的國家體制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前提也是在國家的宏觀掌控之內,而不是脫韁的野馬,如果任由發展下去,電子商務本身就有優勢,國家還在扶持,隨著覆蓋面的越來越大,實體經濟衰落應是必然的,屆時不僅僅是增加大量失業人員,可能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而國家應該是照顧到廣大人民的利益的。這是國家存在的意義和使命,國家的目標是讓人民都生活好,可有差距,但不能是兩個極端,即便是為了經濟可持續性發展,也要佔絕大多數的普通群眾生活過得去,否則又有誰去為電商買單呢?誰來拉動內需呢?而中國的百姓是最善良,老實的。但凡有口粥喝都不會鬧事,可如果沒粥喝了呢?做買賣掙不到差價,還沒有那麼多工可以打(機器人的普及更會加重這種趨勢)。要知道中國的人口就相當於整個歐洲的約2倍了,西方國家是不知道電商的好處嗎?西方的商人不懂得電商會節約交易成本嗎?可市場就是為節約交易成本而產生的。西方的群眾不認可快遞的形式嗎?沒有電子商務之前,人們也在點餐啊!只是西方國家認識到了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弊端可能會更大 。失業是大問題,直接關聯著社會穩定的問題。總之,老百姓要有一個最基本的保障,就是生存,也是作為國民的最大人權。

18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小米11概念機:戳中華為Mate40Pro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