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行至年末。
這一年,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在科技的加持下,中國10天建成了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讓世界見識了“中國力量”;這一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全球創新指數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居首,還成為了國際專利申請的最大來源國;這一年,我們發展綠色快遞,減少了快遞包裝造成的垃圾,發展“非接觸式”經濟,有效阻斷了新冠病毒“人傳人”鏈條……
無論何時,無論以哪種方式,中國科技的腳步從未停歇。
正是歷史長河中的這一朵朵浪花,成為科技改變生活,改變中國甚至改變世界的印記。
站在2020年年尾,我們回望,為了銘記,也為了更好地出發。
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
“中國速度”背後蘊含科技力量
在火神山醫院之前,在中國從未有過一座醫院的建設被人們如此掛念過。
1月24日,除夕,上百臺挖掘機抵達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現場,開始土地平整。
1月25日,大年初一,火神山醫院正式開工。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拔河”比賽,建設者們分秒必爭。
10天時間,一座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醫院正式交付使用,讓世界驚歎、讓中國振奮,彰顯了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一座醫院的建設,僅靠“刀耕火種”不可能,必須有科技加持。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刻。在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中,各種科技手段迅速集結,於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大大提升速度,穩穩保證質量,成為醫院“火速”上馬,“神速”完工背後一支強大的“奇兵”。
火神山醫院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作為其建築主體,箱式房安裝是醫院建設的核心環節,箱式房極速安裝靠的是高度模組化裝配式建造新技術,而實現拼裝改裝的無縫對接則依靠的是建築資訊模型。
此外,運用5G、AI、雲計算、大資料等現代資訊科技研發出的智慧化運維管理平臺,連結醫院五大類17個資訊系統,形成“智慧大腦”,實現了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審片、“零接觸”運維。
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打贏疫情阻擊戰,保障生命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引發了全社會對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反思。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用法治革除吃“野味”陋習,從而促進形成健康、文明、良好的生活習慣。
長期以來,濫食野生動物一直是誘發亂捕濫獵、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不僅危害野生動物種群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很大隱患。但由於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管理範圍有限,不少對公共衛生安全具有很大風險的陸生野生動物沒有納入該法管理範圍,制約了打擊濫食野生動物行為的效能。在相關法律修改之前,先及時明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做法,為打贏疫情阻擊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領跑全球
我國向智慧財產權創造大國邁進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4月7日公佈的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顯示,中國在這一年透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體系申請了58990份專利,超過了美國的57840份,拿下了美國佔據40年的榜首之位。
要知道,1993年,中國只向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提交了1份專利申請,1999年提交了276份。到201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8990份,在短短20年間增長了200多倍。時任WIPO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表示,中國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迅速躍升至首位,突出表明長期以來,創新地理格局在向東方轉移,亞洲申請人提交的申請現已佔全部申請的半數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令人鼓舞的資料,見證了中國智慧財產權3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但正如一些專家分析,應理性看到,PCT國際專利申請只是一種向外國申請專利的途徑,數量的多少隻代表申請人對本國以外的海外市場的重視程度,不能簡單的代表企業甚至國家的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正在從智慧財產權引進大國向智慧財產權創造大國轉變,已經走完了專利數量的原始積累階段,無論是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還是PCT國際專利,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從量到質的轉變,才剛剛開始,還要繼續創造高質量智慧財產權產品,包括核心專利技術、版權精品、知名品牌,實現智慧財產權創造由多向優、由大到強的轉變。
疫情帶火“非接觸式”經濟
依賴新興科技手段,深入滲透生活
今年,“非接觸式”經濟火了。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有效阻斷“人傳人”的傳播鏈條是關鍵,於是“非接觸式”經濟應運而生。“非接觸式”經濟是基於人與人或人與物接觸有限或沒有接觸的經濟。
事實上,“非接觸式”經濟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也不侷限於某個行業或領域,它是實實在在由需求生髮出來的各種應用。研究顯示,2003年發生的“非典”疫情催生了第一次“非接觸式”經濟的熱潮,帶動了以電商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經濟發展。而“非接觸式”經濟在2020年的暴發,則依賴於5G、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一系列新興科技手段,並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覆蓋——小到點外賣、上網課、線上辦公、影片開會;大到火車站的人流無感測溫、各區塊的無人機巡檢、醫院內的智控消毒送藥、公共場所的執法、徵稅等……“非接觸式”經濟已經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過也有人擔心,疫情過後,“非接觸式”經濟能否持續發展?正如業內專家所說,一種新業態要得到普遍接受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包括消費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非接觸式”產品的成熟度。可以肯定的是,當前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基建的興起加快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非接觸式”經濟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首次明確新基建範圍
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大支撐
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新聞釋出會上稱,經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近來大熱,相關概念股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但什麼是新基建,此前並沒有權威概念和範圍。此次,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3方面內容:一是資訊基礎設施;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三是創新基礎設施。
明確新基建概念範圍,不只是糾正公眾對於新基建的認識,也是透過明確其範圍,為受疫情影響的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基建第三方面即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這一舉措無疑與我國近年來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密切相關。這類具有公益屬性的新基礎設施一旦得到發展,將為我國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大支撐,也將帶來普惠性紅利。
總體來說,明確新基建範圍,給公眾帶來更多期盼和想象——更大的創業舞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寬廣的產業未來。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
未來發展戰略提升質量應是重點
今年8月釋出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不考慮專升本、死亡及出國因素,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10154.5萬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這當然是個值得高興的數字。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科技人力資源並不等同於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資源不僅包括在科技崗位上工作的人,還包括具有從事科技工作潛力的人,反映的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人力的儲備水平和供給能力。
每萬從業人口中R&D人員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科技人力資源層次與質量的重要指標。《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R&D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但每萬從業人口中R&D人員數量僅為22.4人年,與法國103.4人年、日本100.1人年相比差距明顯。
同樣存在差距的,還有科技人力資源密度,即科技人力資源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一般情況下,一國或一個地區科技人力資源密度高,則科技創新潛力比較大。2005年以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密度一直在增加,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未來,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應繼續保持總量優勢,不斷提高質量水平,以滿足新時代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發展需求。
重視餐桌之外的浪費
減少糧食生產加工鏈條上的損失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我們時常掛在口頭,但落到實際行動中,卻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8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強調要營造餐飲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少點一個菜、光碟、打包等舉動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自覺行為,餐桌上的浪費大幅改善。
但相比“舌尖上的浪費”,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卻鮮為人知、觸目驚心。來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
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鏈條,包括農戶收穫、儲存、糧食收購、儲運、加工、消費等環節,這些環節的減損,科技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例如,促進穀物收穫機械提升技術和效能,做好農機配套服務;支援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提升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做好農戶科學儲糧;加強倉儲物流體系建設,在重點物流節點建設高水平中轉倉容,實施老舊糧倉改造升級;開發綠色優質糧油產品,推進優質糧食工程;開發節糧減損新技術,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加工轉化率和副產物利用率,服務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等。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十四位
創新乘風起航,跑出“加速度”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9月釋出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創新質量連續8年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而在全球創新指數的大版圖中,中國連續兩年位列第十四位。
正如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統計師李胤指出,中國創新環境明顯最佳化,創新投入穩步提高,創新產出大幅提升,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創新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對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政策,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發展。2012年以來,我國創新要素投入力度持續增加。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從10298.4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22143.6億元,翻了一番;同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1.91%提升至2.23%;研發人員數量穩居世界首位。
創新要素規模的快速增加為創新質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國高被引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穩居世界第一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量變引起質變。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規模的持續增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必然會助推創新質量不斷提升。
九起論文造假被查處
清除害群之馬,營造良好學術環境
科技部網站9月16日釋出《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相關責任人分別被處以終止承擔的國家專案、追回專案資金、停止研究生招生資格、終止或撤銷相關榮譽稱號、追回科研獎勵資金等處罰。
這是來自負面典型的警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對學風作風經常抓、加大力氣抓、持續抓,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但是總有一些人存在僥倖心理,試圖走捷徑、觸碰底線。這極少數人的科研不端行為可能會腐蝕整個科研生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檔案,正是為了細化學風作風建設工作,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科技是國家強盛的根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是全國人民對科技界的要求、期望,更是來自科技界自身的呼聲和決心。此次查處的案例無疑給所有科研人員敲響了警鐘,提醒廣大科研人員應更自覺地踐行優良科研作風學風,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科技管理規定和科研誠信要求。
破解網購“剩宴”難題
快遞包裝加速實現綠色轉型
我國是世界第一快遞大國,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突破630億件。初步估算,我國快遞業每年產生超過900萬噸紙類廢棄物、約180萬噸塑膠廢棄物,一年消耗的膠帶可以纏繞地球千圈,並且這些數字還在快速增長。
“買買買要快樂,收收收要綠色”。國務院辦公廳12月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等部門聯合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迴圈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包裝減量和綠色迴圈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快遞包裝基本實現綠色轉型。
許多大型電商和物流企業正針對自身業務進行不同形式的嘗試。蘇寧物流推出“青城計劃”,立足於物流倉儲、包裝、運輸、末端四大環節進行一系列綠色新產品、新裝置、新模式的創新實踐,致力於打造全鏈路綠色物流解決方案;京東物流則推出了“青流計劃”,使用可回收材料製作的迴圈快遞箱“青流箱”平均可迴圈使用50次以上,從而減少一次性紙箱和膠帶的使用;菜鳥聯動海內外500多個商家使用生物基環保快遞袋,並提倡拉鍊式五膠帶紙箱。
快遞“變綠”光有電商和物流企業的參與還不夠,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例如,末端網點及代收點等由於作業量大,難以及時引導顧客完成紙箱和迴圈包裝的回收,因此,消費者需進一步增強環保意識,為包裝迴圈再利用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在包裝減量化方面,雖然降低了包裝成本,但一些減量化產品可能達不到包裝穩固、安全的要求。相關科研院所、企業等需要持續加大對綠色包裝的研發,透過創新包裝模式、材料、結構達到成本與效果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