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網際網路匿名社群裡冒出來這樣一個帖子,引發無數網友的熱議。

帖子的內容大概如下:

復旦研究生畢業,覺得網際網路35歲之後就是死路一條,哪怕年薪60w不過是低端打工者,於是放棄了校招的阿里、百度鳳巢SP的offer,回到老家的郵局工作了......

此帖一出,立即引發很多網友熱議。

其中有一位在郵政工作了六年的老員工這樣說道:

“作為一個在郵政工作了六年的老員工然後毅然辭職出來的人,明確地告訴你,你的這個選擇你以後一定會後悔。”

其實,人生短短几十年,而最關鍵的關口也就那麼幾個。

溫馨提示:

凡是文中出現的諮詢案例,一律事前徵得了當事人同意,當事人目前已經走出困境;

一是出於諮詢師保護當事人隱私的職業操守,二是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盡相同,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文章只能對問題進行大概的敘述和分析,對於當事人後來的情況不便透露,謝謝各位的理解和配合。

1

職業規劃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沿革,職業規劃已經漸漸成為一套有體系、有方法的系統科學,通常說來,一次完整系統的職業規劃,往往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是:

1、你想要什麼(價值觀)?

2、你有什麼(能力和特質)?

3、有哪些比較匹配的行業或崗位(外部環境)?

這三個要素構成了職業規劃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相互作用,一樣也不可少。

從往期諮詢案例來看,多數人的職業發展困難重重,有80%的問題就是出在了這三個地方,即:

1、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這裡面典型的誤區有:

1)、把重大選擇權交由他人(例如擇業),事後必然會後悔;

2)、對職業的資訊蒐集不全,導致認知偏差,放大區域性的優劣;

3)、不敢進行取捨,想要的太多,最終什麼都得不到......

2、自我認知匱乏;

這裡面典型的兩種誤區有:

1)、一味盯著外部機遇,無視自己的能力和特質;

就好像我之前文章裡提及的,有些諮詢師看直播火了,就給前來尋求職業建議的人一個統一的“良方”——做直播,完全無視當事人的能力和特質是否能夠支撐TA從事這個行業。

這種不專業的職業規劃,無疑會誤導很多人。

而有些人更是光盯著風口,什麼火做什麼,由於能力和特質不匹配,很難有相應的積累,往往蹉跎了歲月,到頭來一事無成。

2)、自我設限嚴重,恨不能“一份職業定終身”;

還有一部分人,過分迷信網上測評結果,就像星座血型一樣,結果給自己設定了各種限制,不敢嘗試和探索,職業發展更是越來越窄;

3、對外界資訊缺乏了解,社交範圍狹窄;

這種情況常見於,在本職工作中屢屢受挫,想要換個職業軌道,但一來缺乏起碼的外界資訊,二來更缺乏相應的人脈進行了解。

如此一來,職業的落地就成了最大的難題。

2

毋庸置疑,我們開始的第一份工作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可惜的是,太多人在開始時沒有做系統的分析和規劃,導致發展受阻,一開始可能是貪圖某種好處不想跳槽,到後來就是能力的退化,最終不能跳槽。

來訪者李華(化名)的經歷就頗具代表性。

據李華的描述,自己在高考填報志願那會兒完全是懵懂的,當時計算機專業還算熱門,父母就建議他填報了這個專業;然而李華讀了大學才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看著一堆程式碼頭都大,專業課考試都是勉強通過。

好不容易熬到了畢業,李華來到了電腦城的一家小公司做網管,漸漸地,小公司的弊端顯露無疑:到處都在“打亂仗”,缺乏相應的規範和制度,老闆總是拍腦袋做決定,工資發放時常因為資金不足拖延,等等。

李華開始認識到,在企業裡做事似乎很沒有保障並且待遇還低,於是李華憋了一口氣,裸辭回家專心備考事業體制內工作。

經過艱辛的準備和努力,李華終於如願以償,來到一家體制內單位開始了新的職業生涯。

雖說體制內工作安穩有保障,但漸漸地,它的弊端也浮出了水面。

例如,人際關係複雜,考評及選拔並非以能力為導向,晉升通道狹窄,很多人一輩子就是一名底層辦事員......

這讓李華內心再次升騰起不滿的情緒。

在體制內的第五年,李華受夠了“一潭死水”般的工作局面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安穩”,於是再次裸辭。

第二次辭職之後,賺錢成了李華最迫切的需求。

於是李華來到了保險公司,成為一名保險銷售員。

不做不知道,一做才發現裡面各種道不盡的艱辛與阻力:身邊朋友知道他做保險之後,很多已經把他遮蔽了;缺乏人脈關係的積累以及內向的性格,李華這才發現自己在這條道上完全做不出頭緒,更找不到感覺......

一晃李華就快30歲了,回顧自己過往這些年來,幾乎可以用“渾渾噩噩”這四個字形容。

3

我統計了一下,大約80%左右的來訪者或多或少都存在和李華類似的問題。

1、從來不曾系統考慮過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一味本著“趨利避害”的本能選擇;

要知道,任何一份職業都有不那麼讓人愉悅和滿意的部分,如果不曾系統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往往就會出現李華的情況,即,幹一行厭一行。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知道在每一份工作中自己不想要什麼,於是順著這條路下行,才發現路越走越窄。

在我們不曾真正涉入一個行業或領域的時候,總會理想化某個職業或崗位,覺得那裡面應該有你想要的,然而等你做了之後才發現,這裡面更有你厭煩的部分,這個時候,由於人性中固有的“趨利避害”的本能,你會迫不及待想要逃離,並按照你所討厭的因素的反面尋找下一份職業。

然而問題在於,就在你真正進入這份職業後,這個職業的弊端又會漸漸顯露出來,如果你繼續逃離,不從根本入手,你會進入一個無限的“惡性迴圈”,職業發展更是波折不斷。

就好比,最開始李華在電腦城被小公司的不規範折磨的疲憊不堪,於是他覺得應該找一份穩定有保障的工作,這個時候,體制內工作無疑是可以滿足他對於穩定的嚮往和訴求的。

但問題在於,等他進去後才發現,這種穩定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晉升渠道狹窄、人際關係複雜、並不單純以個人能力為重,這讓李華看不到未來和價值,又萌生了退意。

於是李華又希望給自己找個充分競爭的環境和平臺,就去了保險公司,然而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很快又暴露了出來。

2、自我探索不足,不清楚自己適合什麼;

很多人在考慮職業規劃時,注意力往往聚焦在外部環境和機會上,但鮮有人考慮,自己的特質是怎樣的,有哪些優缺點,未來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哪些地方需要予以規避?

真正的職業規劃,一定是建立在這個人的特質基礎上,再結合外部環境和機會,方能做出較為客觀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想當然”——如此,才能抓住真正屬於你的機會,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最終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年華和職業生涯。

3、計劃趕不上變化?那是因為你的執行過程出現了問題!

也有人持這樣的觀點,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乾脆不要規劃好了。

事實上,職業規劃只是確定了一個大方向,然而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於受到種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並不會一帆風順。

不過區別在於,有規劃的人會瞄準大方向,在具體過程中進行戰術調整;而沒有規劃的人動輒輕易轉向,只會越來越迷茫。

確立了大方向之後,剩下的執行過程中大約會遇到這些阻力:

1)、公司經營狀況與水平不佳;

2)、不太適應領導的風格和脾氣;

3)、同事之間不太好相處;

4)、所處崗位的晉升路徑不明;

等等。

在確立了大方向的前提下,一旦執行受阻,你經過分析做出調整即可。

例如,如果因為自己和領導合不來導致發展不順,這個時候要麼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力,要麼尋找其他脾氣相投的領導,總之,你很容易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不明就裡地換工作。

4、職業規劃與發展是動態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必須強調的是,現在我們身處的時代,不確定性是常態,這個時候,越需要儘快確立方向,然後一門深入。

一般而言,如果找準了方向,在某個領域耕耘10年以上,對個人而言往往是會有些切實的積累(例如能力、人脈、資源等),不論對於未來的轉型還是創業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4

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帖子,具體細節我們不得而知,僅從帖子內容分析,貌似是當事人因為懼怕IT行業的“35歲現象”,從而選擇了看似平穩而有保障的一條路,即,回到老家的郵局工作。

如果是這樣,這種選擇和決策無疑是冒失而草率的,也是犯了前文大忌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沒有經過系統而深入的思考,無疑為未來埋下了隱患。

而人一旦犯了方向性的錯誤,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未來,你將用數以十倍乃至百倍的精力和時間去彌補過去的錯誤,而你的年華,卻在悄然流逝。

“你憑什麼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爭。能否獨霸世界舞臺,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爭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大前研一《專業主義》

最新評論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再見了,離婚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