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Jack
月初,筆者去慈銘體檢做了一回定期體檢,大清早的,服務視窗就站滿了排隊候檢的人群。都說這兩年經濟下行,尤其是線下實體經濟不好做。你看人家慈銘體檢,體檢還得提前一天預約,從不愁沒顧客,此實體非彼實體啊!
一番折騰之後,筆者走出門診廳,突發奇想:既然定期體檢是預防重大疾病,監控身體健康的低成本有效手段,未來有沒有一種技術能為每個人定製一個“健康晶片”,隨時可以窺探身體的健康資料,這不就從源頭上解決了重大疾病對社會資源的損耗嗎?
軟銀的孫正義認為,未來隨著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成熟應用,人類將普遍活到120歲。按此邏輯,筆者“健康晶片”的猜想,或許很有可能實現。
這不,全國網際網路大資料領先企業阿里最近入股了慈銘體檢的母公司——美年健康。這回,莫非是馬雲跟我想到一塊去了。
10月27日,美年健康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及相關股東於10月25日通過協議轉讓引進阿里網路、杭州信投、上海麒鈞作為公司的戰略股東,合計轉讓公司16.16%的股份,轉讓價格為12.01元/股,轉讓總價為72.65億元。
本次轉讓後,阿里網路及一致行動人杭州信投合計受讓10.82%美年健康股份,將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而上海麒鈞受讓美年健康5.34%股份,其由雲鋒基金管理,跟馬雲也是關係密切。不過,轉讓並不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也未觸及要約收購,這就意味著,阿里只是戰略投資。
美年健康也在公告中解釋了此次權益變動的目的: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引入阿里網路、杭州信投和上海麒鈞作為公司重要戰略股東與合作伙伴,能夠幫助美年健康高品質提升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水平,構建協作創新的技術平臺,為公司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支援。
公告發布後,美年健康的股價就漲停了。且不說這“健康晶片”能不能實現?投資者早早地用實際行動支援了這場聯姻。
公開資料顯示,美年健康是A股的體檢龍頭企業,公司於2015年8月成功在A股上市(SZ:002044),分別於2016年、2017年收購“美兆”、“慈銘”,正式形成了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慈銘奧亞和美兆體檢四大品牌,形成低、中、高階品牌全覆蓋。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年健康已經佈局全國600餘家專業體檢中心,擁有共計70000餘名員工專家團隊、醫護及管理人員,為近3000萬人次提供專業健康服務。
體檢行業或許看上去沒有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大,且在資本市場上相關公司的市值與醫藥公司也無法媲美。但隨著人口結構老齡化趨勢的加重,以及相關慢性病與亞健康群體的不斷壯大。體檢行業被認為是中國未來 10 年內最好的大健康發展領域。來自中商產業研究院的資料顯示:2011-2015 這五年的行業複合增速超過 21%,行業增速高於整個醫療服務行業。
筆者從美年健康過去5年的核心財務資料(如下)中也找到了印證,美年健康自2015年8月上市後,其營收與淨利潤(包括扣非淨利潤)均保持最低30%以上的增速。
筆者不得不佩服,阿里在這波投資上眼光的犀利。其實早在2014年,阿里就開始佈局大健康業務。阿里聯合馬雲名下的私募股權基金雲峰基金共同收購中信21世紀54%的股權,並將其更名為阿里健康。
馬雲曾希望將阿里健康打造成中國醫藥行業的阿里巴巴。不過這一夢想在2016年破滅了,當時,阿里斥資10億元計劃打造“通過電商平臺線上追蹤及銷售藥品”的系統,但被相關方阻止流產。
不過,此後阿里並停下對醫療健康的佈局,截止2018年年底,阿里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達到10起。
本次戰略投資美年健康,是阿里再一次看好醫療健康領域的強烈訊號。在筆者看來,阿里在中國的C端市場上擁有淘寶、支付寶等巨大的流量入口。這些流量資源一旦傾斜給美年健康,將給公司的C端業務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近年來,美年健康將提高個人體檢比例作為公司的重要戰略,由於個人體檢具有更高的客單價與客戶黏性,能有效的提升公司的毛利水平。阿里本次入股後有望與公司個人體檢業務的發展形成協同效應。
同時作為中國網際網路領軍企業,阿里的入股有望進一步提升美年健康在體檢大資料方面的挖掘能力,提高公司在數字化、智慧化方面的水平,幫助其打造一個快速響應的智慧中臺。同時雲峰基金作為愛康國賓第一大股東,阿里入股美年健康後,體檢行業的競爭情況有望緩和,行業集中有望度進一步提高。
筆者猜想的“健康晶片”短期內可能不會到來,但這波大健康產業與網際網路巨頭大流量的牽手,已經給予了投資者足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