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支付完成頁面,一夜之間成為香餑餑。

近日,支付寶開放了「支付後推薦」能力,商家可在使用者支付後的成功頁新增收藏小程式/關注生活號的元件,並通過小程式收藏有禮/生活號關注有禮引導使用者點選。

關注生活號有禮

用大白話說,就是商家可在使用者支付成功頁面,通過優惠券,鼓勵使用者收藏小程式,或者關注生活號。由此一來,支付結果頁就成為下一次交易的開始,最終形成“從支付到支付”的正向迴圈。

是不是乍一聽,著實有些似曾相識?

因為微信很早之前就推出了類似功能,今年4月份微信支付合作夥伴大會上,「支付有禮」能力亮相,商家可以在“支付結果頁發券”,最終在使用者端的操作場景是,在某商家用微信支付完成支付後,支付結果頁面會推薦該商家的優惠券,刺激使用者復購。

一、 入駐門檻:線下、線下、線下!

對於開發者而言,入駐門檻永遠是關注的第一要素。畢竟,即便功能被吹得天花亂墜,開發者想入駐卻難如登天,久而久之也不會有太多人耐心地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接入。

來看一段微信的官方介紹:支付有禮是面向符合條件的微信支付商戶開放的營銷能力,使用者在商家使用微信支付後可以領取微信支付代金券,下次回店消費只要符合用券條件即可自動抵扣優惠。能有效幫助商戶拉動顧客二次購買或完成線下門店-線上商城的連線。

據我們了解,該能力目前主要是餐飲和零售兩個類目使用。

2.支付寶:門檻太“雞賊”

支付寶對於「支付後推薦」的門檻規定則更為細化:

必須是開通當面付功能的商戶;7天內交易平均交易筆數大於300筆。

這樣的門檻透漏了三個訊號。首先,由於當面付是針對於支付寶商戶的能力,因此只有成為支付寶商戶才能使用「支付後推薦」功能,而非小商販都可以;其次,當面付是針對線下商戶的場景能力,因此「支付後推薦」和微信一樣,鎖定的是線下場景。此外,300筆的周平均交易筆數並不算少,並且當面付很難刷量,有開發者對我們表示:“這是支付寶的雞賊心理,想用它的能力,就必須得先推薦使用者使用支付寶付款,幫它推廣,這是支付寶在與相對佛系的微信支付競爭時的一個小伎倆”。

截止發稿前,支付寶似乎將門檻下調,週日均300筆的限制要求下降至周均1筆(當面付or小程式支付筆數)。

目前,該能力還沒有看到類目限制。

總的來說,兩家的門檻限制都不算太高,都是必須成為兩家的商戶。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門檻是,目前這些能力都是免費使用,並且代金券、立減金,都無需商戶提前充值,支援免充值使用,商家使用多少代金券充多少即可,這對於商家而言,無疑是大大利好。

二、 留存、復購,哪家強?

在支付頁面的玩法上,微信起步早於支付寶。早在微信支付誕生不久,就上線了支付完成後一鍵關注商家服務號的能力。

而在支付寶的支付完成頁面上,主要工具是生活號、小程式。

從工具數量上看,微信支付明顯多於支付寶。但工具數量不等於一切,用組合出對使用者而言有意思,對商戶而言有價值的玩法,才是王道。

玩法上兩家有什麼迥異?

1.線下拉來的新客放到哪裡沉澱?

支付寶則是生活號和小程式都可以沉澱,可以引導使用者關注生活號、收藏小程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看上去支付寶給商戶提供的服務更多,但關注生活號和收藏小程式,商戶只能二選一,即要麼使用「收藏有禮」、要麼使用「關注有禮」。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商戶而言,這兩個“有禮”都要做。有些商家認為,反正在使用者端只會顯示一個“有禮”,那麼在「支付後推薦」上就配置一個功能即可。

但事實上,「支付後推薦」能力雖然只在使用者側顯示其中一個功能,但是它會判斷該使用者是否已經關注過生活號或已收藏小程式。假如該使用者已經收藏小程式,那麼系統則會展示“關注有禮”,反之也一樣。

只有當用戶兩項“有禮”都已經領取後,才不會顯示“支付後推薦”。

2.線上+線下的復購玩法

在復購毫無疑問,對於商家而言,留存的目的就是復購。

線下二次復購:在支付完成頁直接向用戶推送優惠券,領券落地頁立即使用跳轉至掃一掃/付款碼,使用者在門店核銷;線上二次復購:引導使用者關注服務號,用服務號向用戶推送優惠券,領券落地頁跳轉至小程式,使用者可一鍵跳轉至小程式核銷代金券。值得注意的是,採用這種模式,小程式appid需要跟活動商戶號進行繫結。

具體使用哪種,由商戶自行選擇配置。

支付寶的辦法則更為直接,無論是關注生活號有禮,還是收藏小程式有禮,都是一個路數,使用者點選關注或收藏後,彈出代金券。代金券分為兩種,線上小程式使用或線下門店使用。具體到底是線上還是線下,由商戶自己配置。

在領券核銷環節,微信是領券即可使用,支付寶則是收藏領券即可使用,對小程式而言,微信比較站在使用者側,支付寶比較在商家側。對關注公號/生活號而言,微信只是單純關注,優惠券得等到下一次推文,支付寶則是關注就有券,馬上可以用。

對比來看,線下復購,微信更為直接,只需一步操作,最大化啟用使用者立刻復購的可能,而支付寶則更為強調收藏小程式、關注公眾號;線上復購,微信的流程多一環,使用者關注服務號後,需要商戶通過服務號再次觸達使用者傳送優惠券,而支付寶是關注即送,少了後續觸達的一步。

通過以上,可以看到,支付寶的「支付後推薦」目標鮮明,就是吸引客戶進入生活號、小程式,以支付作為切入,為生態內其他工具引流,從而實現留存、復購的價值。

而微信能實現的場景更多,通過服務號+優惠券,可以實現線上留存、復購,而線下發券可以實現線下的立刻復購。在不少人看來,相比於支付寶,微信還多了即時回饋消費者,聚焦二次消費的屬性。

對於開發者和商戶而言,巨頭生態都至關重要,很少有人會二選一,多數還是會選擇雙線佈局。在他們看來,兩家的優點和缺點都很鮮明。

微信方面,支付完成頁的線下復購刺激非常直接有效。事實上,這種玩法此前就有很多小程式再玩了,多位小程式服務商對我們表示,過去,送給使用者的優惠券會直接傳送微信卡包,使用者到店可以開啟卡包進行核銷。如若使用者是在小程式上完成支付,那麼就將優惠券傳送到小程式賬戶裡,之後通過模板訊息提醒使用者消費。

現在通過微信支付完成頁來刺激,步驟極少,對於復購刺激效率很高。但線上則顯得薄弱很多,“如果能從優惠券一鍵進入小程式,那就非常棒了,不然服務號推送優惠券這個流程,可能會流失不少使用者。”不少開發者對我們表示。

支付寶的玩法對線上留存異常友好,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在支付寶的支付完成頁上,福利過多,雜亂使使用者體驗並不太好:經常在商家的「支付後推薦」優惠券上方,還有口碑券、餓了麼券、保險基金、優酷7天會員等阿里系其他App的福利。

對於使用者而言,選擇了這些阿里“官方”福利後,就無法再選擇商戶的優惠券。

據我們了解,由天貓支付寶聯合推出,專為品牌商打造的「品牌輕店」,也將在雙十一前接入「支付後推薦」能力,介入後,使用者在品牌商的線下門店支付後,可一鍵收藏「品牌輕店」”程式,進而跳轉至天貓品牌旗艦店,將線下流量導到線上,這對同時有線下門店和天貓店鋪的品牌商而言,尤為重要。

  • 整治雙十一購物亂象,國家再次出手!該跟這些套路說再見了
  • 華為Mate30:不好意思,只好說再見了